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有記名茶」早期茶葉精製時的風選作業

照片為「有記名茶」茶葉精製過程中,利用「風力選別機」,進一步將茶葉分級的作業狀況。

一般茶葉精製作業在毛茶經葉、梗分離後,以「篩分機」篩分,再經人工或「拔梗機」去梗,茶葉即可初步分級。分級後的每一等級都必須再用「風力選別機」,進一步分級與選別。「風力選別機」主要是依據茶葉之比重來分級。茶葉比重的差異,除了茶菁本身之品質外,最主要是製茶過程中的揉捻作業。愈嫩的茶,愈易揉捻成形,比重即愈高;同一品級茶菁所製成的茶,如果揉捻作業與效果愈好,條索愈佳,比重亦愈高。茶商通常在買進毛茶時,大多初步以此標準評價。而經「篩分機」篩分後的四級茶葉,就可利用「風力選別機」,進一步以茶葉比重篩分。

精製茶廠與粗製茶廠之茶葉「風力選別機」,原理相同,但構造有些差異,最大差別是茶葉的出口數不同。粗製茶廠之風力選別機,常有6個以上的出口,第一口稱為「砂石口」,是清除夾雜在茶葉內比重高於茶葉的雜物,第二口成為「正口」,掉出揉捻良好、茶形緊結的茶,第三口稱為「子口」,掉出揉捻較差、未成條索或不緊結的茶,第四口稱為「次口」,掉出未揉成形、成片狀的茶,第五、六口是輕質的茶,包含斷裂的芽尖,第七、八口掉出毛屑、黃片等輕質雜物,「尾口」掉出粉塵。而精製茶廠通常不會有「砂石口」,第一口即是「正口」。依「有記名茶」經「風選機」風選作業結果,風選後的茶葉,可以再分為五級。當年「風選機」之型制與作業方式,與現今差異不大。照片提供者:阮素芬翻拍自王連源先生提供之照片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阮素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