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曙光期刊:28期

土地創傷與漂流木的創作後山人稱為「大水材」的漂流木,是臺灣地區獨特的一種現象,每逢夏季颱風過後,東海岸邊留下大量的漂流木,這時老老少少會到海邊撿拾漂流木,已成為大眾生活記憶中的一部份。隨著環境變遷,漂流木背後生成的原因,逐漸浮出諸多社會問題;從創作的角度,漂流木的多元使用方式也呈現不同樣貌,除了傳統工藝製作,它也成為藝術工作者詮釋觀念與議題的媒材。一.原住民與漂流木在物質缺乏時期,木材是相當重要的生活用品,煮飯燒水皆需要。東排灣族原住民習俗,婚聘過程中,男方會為女方家準備足夠的材薪;阿美族人則稱漂流木稱為「kasui」,從山上撿回來的木頭濕度高,燃燒起來煙霧很多,漂流木經過沖刷爆曬,燒起來煙少,煮起米飯來特別好吃。都蘭地區阿美族人與漂流木淵源極深,曾經以漂流木撿拾多寡,視為家族的強弱象徵,撿回來的漂流木愈多,表示家族人丁旺盛,財富自然較多,社會地位也愈高。近年來漂流木的運用,不僅在於材薪,許多原住民藝術工作者也在颱風過後,取漂流木當做創作素材,不論傳統木雕創作、手工藝或裝置藝術作品,皆有十分凸出的表現。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土地創傷與漂流木的創作
  • 地點名稱
    後山/都蘭/大眾/阿美族/白河
  • 緯度
    23.8938/22.8723/23.9528/23.018579/23.3488
  • 經度
    120.941/121.227/121.592/121.326759/120.41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