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7日,尚在籌備成立階段的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合作舉辦「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研討會,希望聚集民間教改人士、社運人士與相關首長共同討論「如何落實一種扎根於社區/地方的高等教育?」自此,每年舉辦一次「全國研討會」便成為社區大學界的傳統,該研討會至今已辦理二十屆。
而自第六屆全國研討會策畫「窗外的學校/社大教與學專題展覽館」,展出「台南社大&全國社大閱覽區」、「志工專題區」、「農村教育專題區」、「社區教育專題區」、「影像教育專題區」、「原住民教育專題區」、「公共衛生專題區」七大專題起,「專題展覽」便成為每一屆全國研討會的亮點。本文為第十九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專題展覽「地方學—社大in生活世界的一百種行動路徑」中,社會向度類別的參展作品,創作者為濁水溪社區大學,主題「竹山的穹蒼:竹山地區PM2.5空氣品質數據資料庫建立」。
該展覽由彰化縣美港西社區大學、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共同策劃,將社大豐富的行動分成三個向度—社會、空間、時間。這三個向度既是行動策略的類型,也是社大構築地方知識的三大軸線。社會向度關注種種社會生活浮現的議題,並以社群支持來縫補修復;空間向度描繪地方生活的物質藍圖,藉特定空間的發掘與營造來觸發生活的可能;時間向度的行動使用多種尺度的時間段來衡量地方,讓生命與歷史的痕跡對話。
竹山地區的空氣品質相當惡劣,社大「電腦與智慧型手機APP應用班」運用課堂所學APP軟體,蒐集、記錄在地PM2.5數值變化,自104年5月至今,已連續蒐集兩年數據。學員不僅進行數據分析,也將一年當中空氣品質不良月份資訊及相關的身體健康對策提供給在地居民參考。
目前,社大已結合辦理「從PM2.5看見竹山」、「好空氣一起努力─埔里反空汙行動分享會」兩場講座,讓學員更廣泛、深入了解PM2.5對健康的危害,未來也希望做跨課程的串聯分享,例如:已於日語班接洽,知道該班老師亦關注空氣議題並將此議題融入課程中與學員分享。
隨著生活數位化,APP軟體的功能日漸豐富,應用上也不受時空限制,是充滿發展與可塑性的工具;而空氣品質與健康安全則是生活中容易引起共鳴的議題。竹山PM2.5數據資料庫的建立,不僅是常民自發的科學行動,也是從生活出發,凝聚社區共同守護竹山的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