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7日,尚在籌備成立階段的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合作舉辦「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研討會,希望聚集民間教改人士、社運人士與相關首長共同討論「如何落實一種扎根於社區/地方的高等教育?」自此,每年舉辦一次「全國研討會」便成為社區大學界的傳統,該研討會至今已辦理二十屆。
而自第六屆全國研討會策畫「窗外的學校/社大教與學專題展覽館」,展出「台南社大&全國社大閱覽區」、「志工專題區」、「農村教育專題區」、「社區教育專題區」、「影像教育專題區」、「原住民教育專題區」、「公共衛生專題區」七大專題起,「專題展覽」便成為每一屆全國研討會的亮點。本文為第十九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專題展覽「地方學—社大in生活世界的一百種行動路徑」中,社會向度類別的參展作品,創作者為羅東社區大學,主題「宜蘭阿嬤故事館」。
該展覽由彰化縣美港西社區大學、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共同策劃,將社大豐富的行動分成三個向度—社會、空間、時間。這三個向度既是行動策略的類型,也是社大構築地方知識的三大軸線。社會向度關注種種社會生活浮現的議題,並以社群支持來縫補修復;空間向度描繪地方生活的物質藍圖,藉特定空間的發掘與營造來觸發生活的可能;時間向度的行動使用多種尺度的時間段來衡量地方,讓生命與歷史的痕跡對話。
有感於歷史敘述一向以男性為中心,女性生命經驗多被忽略、遺忘,張美鳳老師於2007~2009年間到宜蘭社大開班授課,同時訪談年長女性,書寫在地阿媽的故事,並呼籲盡速保存女性史料,主張成立「宜蘭阿媽故事館」。社大積極回應這個訴求,2009年起於校刊《噶瑪蘭ㄟ花蕊》開闢「宜蘭阿媽故事館專題」,除刊載在地阿媽的故事之外,亦對外宣揚理念。此一專欄持續至今已8年,未曾間斷。
2010年宜蘭及羅東兩所社大與宜蘭縣史館及民間學者多人共同成立「阿媽故事館籌備會」,籌辦多項活動,其中包括「阿媽的藏寶盒—跨時代女性的流金歲月」展覽、「國民記憶庫計畫—宜蘭阿媽生命故事徵集」等,極力鼓吹保留女性的生命經驗及歷史文物,希望最終能催生宜蘭阿媽故事館,惟至今尚未能如願。
為延續阿媽故事館的理念,2015年秋季起,羅東社大與國家婦女館合作開設「尋找宜蘭女性地景」課程,邀請講師群協力授課,根據現有的史料搭配室內與戶外課程,逐步探索挖掘,尋找分布在地圖上具有代表性的宜蘭女性地景。目前已獲致部分成果,將持續於校刊《噶瑪蘭ㄟ花蕊》披露,提供各界走讀宜蘭女性歷史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