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19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學習,在一起」:學習社群作為學習的典範轉移

  2019年對台灣社區大學的參與者而言,是一個十分嶄新的開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將每年舉辦一次,具有串聯社大、共同對社會發聲之功能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1999年為第一屆社區,活動地點在新竹市,主題為「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這項活動傳統,轉為與「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相互搭配,在單、雙數年份交替舉行。社大學術研討會的功能是「發展論述,用屬於『社大』自己的詞彙來指認社大在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全國研討會則著重在「呈現社大影響力、擴大社大與社會的連結」。

  2019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為此社大發展策略下的首次嘗試,該研討會主題為「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本文為主題論壇「學習.在一起:學習社群的典範意義」引言稿,由蘆荻社區大學主任李易昆所寫。

  本文開頭即提到,社大工作者長期焦慮著學員對生活藝能課程的偏食,並將此現象「問題化」,認為這是「社大辦學不夠具有公共性」的表徵,李首先認為這樣的觀點犯了方法論上錯誤,作為社大工作者,我們應該先放下理念先行的邏輯,站在學員的位置上去認識「學習」之於他們的意義。他觀察到,學習是「學習者作為特定的社會存在,與世界發生關係的過程」,因此學習本身就是社會性的,學習者開放自己的身心投入一項活動,讓參與的感受與自己的生命發展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深刻的學習;而社大的學員身上所體現的就是這種「尋求生命轉化的學習」,這樣的學習不一定帶著工具性或功能性,學員自己本身也不一定能敏銳地覺察此事,但它卻與學習者既有的知識、情感、身體等緊密相連,因此有意義的學習,在於去發掘這項學習活動對每一個學習者所起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就有大量豐富的材料可以連結學習與公共性。接著,李再談到「學習的集體關係」,透過組織者的編織協作,運用成果展、論壇或各種形式的聚會,不僅讓每個學習者身上的社會性被看見,也讓更大的社會脈絡浮現、讓不同社會位置的人有所交集、相互認識,這當中需要許多的練習,包括「聆聽、細辨、不粗魯的下判斷、在適當時機給出人我相連的回應」。

  李易昆認為,學習社群作為工作方法,之所以能在社大場域中具有典範意義,是因為它不只是在描述「群聚學習的現象或當作社會關係(交朋友)的延展」,也不是把它視作「推動成人學習者從事特定活動(如公共參與)的工具」,而是練習打造學習社群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嘗試實踐公共性、實踐一種美好社會生活的倫理文化。每一個社大的同好性團體,都有機會經過轉化長成能夠帶動個體或集體發展的學習社群,社大工作者能做的,是將自己視為組織學習社群的一份子,「看見學習座落在學員生命脈絡中的發展意義」,挖掘、重組學員身上豐富的資產,與其一同創造因為學習而讓生命變得不一樣的歷程。而社大工作的行政化、事務化,都影響著學校文化的建構以及社群關係內涵,工作者應時刻警覺,同時,不把自己工具化,在組織學習社群的同時,也開放自己被組織、被牽動,與新的體驗或感受相遇,才能讓這樣的工作對自己產生意義。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蔡君頤
  • 創作者
    李易昆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