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台灣社區大學的參與者而言,是一個十分嶄新的開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將每年舉辦一次,具有串聯社大、共同對社會發聲之功能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1999年為第一屆社區,活動地點在新竹市,主題為「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這項活動傳統,轉為與「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相互搭配,在單、雙數年份交替舉行。社大學術研討會的功能是「發展論述,用屬於『社大』自己的詞彙來指認社大在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全國研討會則著重在「呈現社大影響力、擴大社大與社會的連結」。
2019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為此社大發展策略下的首次嘗試,該研討會主題為「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本文為主題論壇「一所培力實踐社群的公民學校」引言稿中的案例故事,以台南社大在歷史街區保存運動中,與在地青年社群合作的歷程,來說明台南社大如何發展實踐社群。
內文提到,台南社大有半數以上的學員皆超過五十歲,三十歲以下的學員數,過去一直維持在3.5%左右的占比,隨著近年來社大積極開拓年輕族群的市場,才緩升至5%,但仍不及中高齡學習人口的增長,因此社大也希望藉著在地議題的合作來打破在地青年認知社大是長者學校的刻板印象。
為此,社大針對有/無投票權的青年公民皆舉辦了市長政策辯論會,在台南歷史街區保存的議題上,也與信義老街上的青年創業者、NGO共同組成「埕埕作伙-看南埕工作小組」,一起推動「歷史城區保存特別條例」立法、街區實境遊戲、巷仔內講座、南吼音樂季等活動。過程中也吸引了更多青年工作者願意加入社大教與學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