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台灣社區大學的參與者而言,是一個十分嶄新的開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將每年舉辦一次,具有串聯社大、共同對社會發聲之功能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1999年為第一屆社區,活動地點在新竹市,主題為「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這項活動傳統,轉為與「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相互搭配,在單、雙數年份交替舉行。社大學術研討會的功能是「發展論述,用屬於『社大』自己的詞彙來指認社大在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全國研討會則著重在「呈現社大影響力、擴大社大與社會的連結」。
2019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為此社大發展策略下的首次嘗試,該研討會主題為「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本文為分場論壇「社區大學的在地視野-行銷,轉譯與整理」引言稿,整理自該場論壇的籌備記錄,作者為永和社大副主任張素真。張為該場論壇主持人,其他引言人有台南社大、台中文山社大、萬華社大、羅東社大、永和社大,與談人則有不完美工作室的創辦人吳俊毅。
文章開頭即提到,社區大學花了很多工夫推動公共議題、經營社區,但外界卻一直存在「社大是老人學校或技藝補習班」的刻板印象,這不僅使社大難以號召師生參與公共事務,社大對社區、公共政策的影響力也因而受限。這場論壇想探討的是重新框定社大形象的方法與機制,特別是當社大本務工作已經超出工作人員負荷的條件下,如何讓行銷也有機會成為社大工作的一部分?
羅東社大利用女性影展跟公民參與週來讓在地人感知到社大的公共性形象;萬華社大投入閒置空間改造,以及與在地社團合作,特別是青年返鄉的工作室;台中文山社大與東海大學合作,讓青銀學生可以相互選修課程;永和社大則嘗試用年輕的語彙跟設計來包裝「生態雙和」的概念。與談者皆認為要與講師、班級或社團幹部共同分工,同時要培力工作者展望願景跟論述的能力,才有機會協調出行銷工作的餘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