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台灣社區大學的參與者而言,是一個十分嶄新的開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將每年舉辦一次,具有串聯社大、共同對社會發聲之功能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1999年為第一屆社區,活動地點在新竹市,主題為「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這項活動傳統,轉為與「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相互搭配,在單、雙數年份交替舉行。社大學術研討會的功能是「發展論述,用屬於『社大』自己的詞彙來指認社大在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全國研討會則著重在「呈現社大影響力、擴大社大與社會的連結」。
2019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為此社大發展策略下的首次嘗試,該研討會主題為「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本文為分場論壇「當我們同在一起:社大教師、學員和工作者的協作學」引言稿,整理自該場論壇的兩次焦點討論,作者為高雄第一社大校長張金玉。張為該場論壇主持人,其他引言人有新莊社大、新中和社大,與談人則有全人中學的副校長陳振淦,以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研究員蔡君頤。
文章開頭提到,「師工學協作」意指讓社大辦學現場的三種核心角色—講師、學員、工作者—共同參與辦學的操作概念,而每一所社大因學校條件不同,也在課程、社團、學習社群等範圍,發展出教與學、校務治理制度、校務活動規劃、計畫執行等不同層次的多元協作型態。「師工學協力治校、共學」本身就是公共性精神的展現,因此若能從各社大的經驗收斂出社大在此事上的實踐論述,進而讓這樣的操作擴散到更多社大,對社大運動而言應該頗具意義。
新莊與永和/新中和社大兩個團隊的師工學協作經驗是混合性的,在很多層次上都融入了協作的精神,第一社大則是較落在校務治理制度面的實踐。這些經驗的共通點是「從共感觸發對師工學協作精神的學習」,而參與者則須開放自己、願意溝通,以建立一種平等的辦學、共學夥伴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