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台灣社區大學的參與者而言,是一個十分嶄新的開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將每年舉辦一次,具有串聯社大、共同對社會發聲之功能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1999年為第一屆社區,活動地點在新竹市,主題為「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這項活動傳統,轉為與「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相互搭配,在單、雙數年份交替舉行。社大學術研討會的功能是「發展論述,用屬於『社大』自己的詞彙來指認社大在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全國研討會則著重在「呈現社大影響力、擴大社大與社會的連結」。
2019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為此社大發展策略下的首次嘗試,該研討會主題為「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本文為分場論壇「在家鄉旅行:社大人為何/如何在地方走、讀、見、學?」引言稿,作者為新營社大主任張文彬。張為該場論壇主持人,其他引言人有雲林平原社大、旗美社大,與談人則有中原大學景觀系連振佑副教授、上下游新聞記者林吉洋,以及千里步道協會的政策暨資訊主任陳朝政。
本文以新營社大108年秋季班課程「在家鄉旅行」為例,說明「旅行」課程或活動在社區大學的意義。張文彬認為,旅行是社區大學進入地方、認識地方的手段,「在家鄉旅行」這門課,則由新營社大工作人員為所負責的學區規劃一條旅行路線所組成,新營社大共有新營、柳營、鹽水、後壁、白河、東山六個學區,因此這門課便是只有6堂課/6條旅行路線的微型課程。在課程規畫之初,工作人員先成立讀書會,閱讀《觀光客的凝視》,培養工作人員對旅行一事的批判性觀點,再與社區學員一起規劃路線,一方面讓工作人員更認識自己所經營的學區,一方面也讓社區居民有機會練習打造能夠兼顧市場性與具有公共學習意涵的社區小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