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19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考掘社大課程中的地方知識學:社區大學知識主體的實踐與現形

  2019年對台灣社區大學的參與者而言,是一個十分嶄新的開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將每年舉辦一次,具有串聯社大、共同對社會發聲之功能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1999年為第一屆社區,活動地點在新竹市,主題為「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這項活動傳統,轉為與「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相互搭配,在單、雙數年份交替舉行。社大學術研討會的功能是「發展論述,用屬於『社大』自己的詞彙來指認社大在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全國研討會則著重在「呈現社大影響力、擴大社大與社會的連結」。

  2019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為此社大發展策略下的首次嘗試,該研討會主題為「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本文為分場論壇「考掘社大課程中的地方知識學:社區大學知識主體的實踐與現形」引言稿,整理自該場論壇籌備會的討論紀錄。出席者有板橋社大、高雄第一社大、新莊社大、永和社大、新中和社大,以及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林崇熙。而文章開頭即提到,這場論壇是在社大的實踐成果上,進行有關「地方知識」的爬梳,以此反省社大二十年在「知識解放」一事上所成就的內涵。

  板橋社大認為個人的生命與社會脈動是交織構成的,因此透過社大的各項活動看見發言者(知識主題)所處的社會位置,凸顯弱勢者的聲音,就是知識運動—以知識來建構新社會體制—的實踐;第一社大則以「三塊厝說書人」這門沒有講師、每週讓喜歡考究文獻與地圖的學員透過共同閱讀資料來認識高雄城市發展軌跡的課程,來說明當代科技工具可促成的知識生產與公民參與。新莊社大則認為社大是一個「組織資源、匯聚行動跟倡議的地方」,透過各種形式統整地方住民的理想生活圖像,進而影響公部門的決策。永和與新中和社大則提出社大發展地方知識學的特色—進入社區,發現地方的問題,蒐集地方不同群體的看法,提出解決方案或不同的可能性;這個過程既是累積地方知識,也是應用地方知識來改變地方。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蔡君頤
  • 創作者
    吳瑀俐、詹曜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