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台灣社區大學的參與者而言,是一個十分嶄新的開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將每年舉辦一次,具有串聯社大、共同對社會發聲之功能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1999年為第一屆社區,活動地點在新竹市,主題為「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這項活動傳統,轉為與「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相互搭配,在單、雙數年份交替舉行。社大學術研討會的功能是「發展論述,用屬於『社大』自己的詞彙來指認社大在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全國研討會則著重在「呈現社大影響力、擴大社大與社會的連結」。
2019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為此社大發展策略下的首次嘗試,該研討會主題為「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本文為分場論壇「社區大學需要甚麼樣的學習成就認證?如何讓認證具社大運動性與進步價值?」引言稿,作者為文山社大創校主任蔡傳暉。該場論壇主持人為松山社大校長蔡素貞,引言人有社大工作者、講師、學員代表,分別是文山社大創校主任蔡傳暉、蘆荻社大資深專員盛媛、蘆荻社大學員吳仁禮、宜蘭/羅東社大講師鄭宇迪等,與談人則有終身教育司副司長顏寶月及師大社教系主任徐敏雄。
本文提到,社區大學的學習成就認證,必須考慮到社大下個二十年的發展願景「社大2.0」。蔡傳暉認為,新型態社大的「主力產品」,應是「主題式、任務導向、多元的『公民行動工坊』」,因此社大的學習成就認證應該針對「專題式學習」、「行動學習」等多元、非制式課堂的學習活動型態來設計,學員在經歷這些學習活動以後,透過公開考核或發表,即可核給相當於正式課程的學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