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提出「原住民部落大學」的基本精神與運作理念

2001年4月,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執行長林孝信為該年的社大全國研討會議程規劃了五大主軸,分別是原住民運動、勞工運動、農村、非營利組織、災區重建;其中,社大與農村、社大與原運,後來衍生出了「農村型社大」及「部落社大」的推動工作。在2000年初期,社大運動也實際醞釀出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開設辦法以及補助、輔導的相關措施,而國內第一所原住民部落社大—南島社大,更於2001年10月23日成立,該團隊至今仍持續開設振興族群產業的課程,以及推行回復傳統領域的部落主權運動與東海岸航海文化重建。這些皆為目前台灣的「部落大學」系統奠定了運作的基礎。


本文件為原住民部落大學籌備小組所寫的〈部落大學籌備計畫書〉,可代表當時台灣正在籌設部落社大。在「部落大學的基本精神與運作理念」裡提到,部落大學的運作有三大重點—教育空間、教育方式及課程規劃。在教育空間方面,將因應部落需求設置具有三種功能的場所,分別是用作行政支援、對外聯絡及舉辦大型公共論壇的「部落大學校本部」、由部落居民自行規劃課程/校本部協助媒合師資的「部落教室」,以及在數個部落間折衷位置設立的「分校」,專門開設部落間共有的課程。在教育方式方面,部落大學的知識推廣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讓部落內的知識來源者有機會將知識傳承給他人,二是透過教師授課培力部落居民,三是以講座方式傳授知識,四是以公共論壇的方式讓部落大眾對談交流。而部落大學的課程大致可分為「生活教育」、「產業教育」、「文化教育」、「生態教育」、「部落研究」等,前四項將依照居民需求來開課,「部落研究」則是由工作者自行規劃的導論性課程。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蔡君頤
  • 貢獻者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