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執行長林孝信為該年的社大全國研討會議程規劃了五大主軸,分別是原住民運動、勞工運動、農村、非營利組織、災區重建;其中,社大與農村、社大與原運,後來衍生出了「農村型社大」及「部落社大」的推動工作。在2000年初期,社大運動也實際醞釀出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開設辦法以及補助、輔導的相關措施,而國內第一所原住民部落社大—南島社大,更於2001年10月23日成立,該團隊至今仍持續開設振興族群產業的課程,以及推行回復傳統領域的部落主權運動與東海岸航海文化重建。這些皆為目前台灣的「部落大學」系統奠定了運作的基礎。
本文件為成立「推動重建區部落大學座談會」的會議記錄,會議時間為2001年10月31日,出席者主要有中部地區各個部落重建站的工作者以及台灣社區重建協會的盧思岳、簡淨雯、金惠雯。會議紀錄上提到,教育部已承諾將在2002年支持三所社區大學的設置,設置地點分別在屏東、九二一災後重建區,以及東半部。經費部分,籌備期間半年約需一百萬,開辦後教育部將承擔總經費的50%,其餘30%由原民會負責、地方政府負擔20%;部落社大能否持續辦理,地方政府的態度將是關鍵,在三個地點中,以時任台中縣長廖永來的態度最為積極,已向教育部表達其支持的意願。本次會議推選出重建區部落大學的籌備委員會名單,有六位組織代表,分別是:全健生(台灣原住民部落重建協會)、盧思岳(台灣社區重建協會)、余能更(埔里社大守成分校)、劉漢卿(台中縣山線社區公民大學)、黃肇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辦公室)、李順家(教師),以及十一位族群/區域代表。執行小組則有六位成員,並由台灣社區重建協會的金惠雯擔任召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