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魚池茶業試驗分所民國五十年年報,由陳春泉技正執行,題目為「茶葉製造法與品質及成分互相關係之研究」之報告。
本篇文章出自臺灣省農業試驗所魚池茶業試驗分所民國五十年年報,紅茶製造試驗項目之一。試驗目的探討紅茶製造過程中主要成分變化情形,以做為控制製茶品質之依據,為第一年開始試驗。發酵程度分為未發酵(揉捻後隨即乾燥)、未達適度發酵(指大量製造時開始初期發酵程度) 、適度發酵(經驗認為適度之程度)及過度發酵(指超過適宜發酵程度)等4處理,比較成茶品質及湯色濃度,湯色濃度比較分未乾燥前及乾燥後兩方面,利用比色計測定。
試驗結果各處理水色以過度發酵處理最濃,適度發酵處理鮮濃次之,未發酵處理最薄;香氣及滋味以適度發酵處理香氣清高、性優異、滋味純正醇厚活力且有刺激性較佳,未發酵處理最差;葉底以適度發酵處理最鮮明優異,過度發酵處理次之,未達適度發酵及未發酵兩處理帶有青色最差;湯色變化乾燥後均較未乾燥時湯色濃度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