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魚池茶業試驗分所民國五十年年報-不萎凋切碎製造紅茶發酵程度及貯藏時間對於品質之關係

圖為刊載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魚池茶業試驗分所民國五十年年報,題目為「不萎凋切碎製造紅茶發酵程度及貯藏時間對於品質之關係」之報告。

試驗為探討切碎不萎凋製造紅茶發酵程度與貯藏中品質之關係,試驗自1960年(民國49年)3月起至1961年(民國50年)10月止為期2年,試驗方法為阿薩姆種一心二葉茶菁,切碎2 mm以馬氏揉捻60分鐘,發酵時間分為:0、10、20、30、40、50、60、80分鐘。

貯藏6個月茶葉之水色以無發酵至發酵20分鐘三個處理較鮮明,30分鐘至50分鐘深濃略暗,60至80分鐘深暗濃;香氣及滋味以不發酵至發酵20分鐘者較佳,30至50分鐘則平淡,60至80分鐘兩處理香味均弱;葉底以不發酵至發酵20分鐘等處理較鮮明,其他處理色暗。貯藏9個月與貯藏6個月結果相近;香氣及滋味以不發酵至發酵10分鐘處理較佳,發酵20分鐘至50分鐘各處理溫和淡薄。貯藏12個月後水色除不發酵至發酵10分鐘者均良好外,其他處理深黑暗濃;香氣及滋味以不發酵至發酵20分鐘三處理較佳,性溫和,發酵時間30分鐘至50分鐘等淡薄,發酵60分鐘及80分鐘均極淡。試驗結論指出不萎凋製造紅茶時,品質隨著貯藏期間降低,6個月內銷售者以輕度發酵品質較佳,如1年後銷售者揉捻後須隨時乾燥始能保持品質,不萎凋紅茶成品在貯藏中變化極大,故應有良好之貯藏設備。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簡靖華
  • 貢獻者
  • 時間起
    196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