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8日,第一所社區大學──臺北市文山社大,在木柵國中舉辦「九二八鐘響茶會」開學典禮,敲響了此後台灣成人學習與庶民公共參與的蓬勃眾聲。
時值解嚴後的第一個10年,教改運動者黃武雄為文倡議台灣應全面設立社區大學。在他的規劃裡,社區大學的「學習活動」應包含平等的知識討論、豐富創造性生活的技藝實作、組建參與社區事務的自主性社團等層面,讓人民全面學習批判思考與民主運作,用行動由下而上重建社會。
於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運動口號「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誕生了,來自社會運動、學術界、文化教育事業等領域的有志之士,帶著各自對社會變革的期盼,投身社大辦學。
20年來,社大從一所到近百所;每一所社大皆涵容著不同的身與土,構成獨一無二的發展路徑。這裡的校務工作者,是引動學校的存在;他們走入在地,近身肉搏出陪伴地方學習與成長的工作方法。這裡的教學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權威,而是與學員同在的共學夥伴;學習,發生在相互看見的時時刻刻。而這裡的學習者,更是地方知識的活寶庫,他們帶著醇厚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動能來到社大,勇敢地站上面向公眾的舞台,開拓出多元的行動位置與生命風景。
可以說,做伙,是社大最重要的資產與課題;學習,是過程、觸媒、契機;地方則是學習者們返/轉(tńg)回觀照、創造願景生活的場域。各式各樣的人做伙來社大唱歌跳舞、療育創作、友善種植、復育生態、寫在地故事、關心社區大小事……學習,讓身體變柔軟了,讓心開放了;而學習社群的串聯,正一步步地踩踏出地方為本的互助、永續生活。這是社大的可貴之處,我們也許沒有外顯的運動野性,但我們走在一條緩慢、無止盡的道路,在最艱難、模糊的位置上撐出教育公共化的空間、撐出另類與主流對話的空間、撐出人民解放的空間。
社大20年,是成人學習者把握自身力量,參與社會變革的20年;因此,也是社會關係重組、生活重建的20年。而社大的未來,是團結更多成人學習者自主、負責,致力理想家園,共創處處有學習、處處是學習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