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彰化縣花壇鄉長沙村淡水魚苗養殖文化

彰化縣花壇鄉長沙村淡水魚苗養殖文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彰化縣花壇鄉長沙村淡水魚苗養殖文化

照片拍攝於2005年(民國94年),位於彰化縣花壇鄉長沙村。花壇鄉長沙村淡水魚苗養殖歷史,從1760年(清乾隆25年)由赤塗崎開台祖先李樸齋來台墾殖養魚苗,迄今已有260幾年的歷史,魚苗寮因為養殖魚苗而得名。是中部地區的淡水魚苗養殖的集散中心。

清代、日治時期這裡的淡水魚苗都是從大陸的廣東省肇慶縣輸入幼苗,從陸路運輸到潮汕地區汕頭港出口,航運到鹿港,再辛苦運來魚苗寮養殖,成為魚苗,再肩挑到各地販售,是一種台灣最古老的行業之一。養殖種類有大頭鰱、草魚、烏鰡、鯁魚等中國四大家魚。魚苗寮處於八卦山脈山麓白沙坑地區,自然湧泉水質特別好,因而成為養殖人家選擇養殖的場域,地方有句俗諺:「飲白沙坑水,不肥嘛也水。」,就是比喻這裡的優異的地理特性。

1764年(民國53年)台灣和大陸隔離二十幾年,魚苗進口仰賴香港貿易,十分昂貴與不變,政府農業水產試驗所研發淡水魚人工養殖技術成功,並技術轉移給漁民,魚苗寮漁民開始人工養殖魚苗,甚至外銷到東南亞國家,展開一段長達20年的養殖黃金年代。8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精緻魚業興起,社會逐漸小家庭化,魚苗寮開始沒落,轉型成為觀賞魚與淡水魚並存。為喚起這段歷史文化,社區開始發起社區總體營造,推動魚苗寮產業與生態休閒旅遊,行銷魚苗產業文化。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彰化縣文化局
撰寫者
蔣敏全
時間起
年代不明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