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彰化花壇白沙坑迎花燈之源起

照片拍攝於2003年(民國92年),位於彰化縣花壇鄉彰員路三段。相傳道光年間花壇鄉開台翰林曾維楨,考中進士,殿試入館選,任翰林官(翰林庶吉士),羈留京邸,鄉思情常縈夢寐,1828年(道光8年)恰值元宵佳節,隨著皇上的鑾駕遍遊京成大街,觀賞花燈,但他卻觸景傷情,不覺涕淚縱橫;皇上驚訝的問道:「曾卿何故流淚?」曾氏曰:「臣自幼賴父母養育,而今故鄉父母年紀老邁無福觀賞如此大迎花燈盛景,乞請辭官還鄉,奉養父母親之晚年,以盡烏哺之報。」。

傳說道光皇帝十分器重曾翰林才器,不准辭官。為嘉慰曾翰林之孝行,敕封曾父為儒林郎,母為安人,食祿百石,並執事鑾轎華蓋半套,可以排鑾入城,又旨賜白沙坑翰林官神所在(即福德正神)為中心,每年元宵節14、15、16三天,依照京城之例大迎花燈,以娛他的父母親,故相沿至今,每逢元宵佳節,白沙坑地區保安宮(現更名文德宮)以福老爺德遶境方式保境平安及宣揚曾翰林的孝道。

白沙坑文德宮迎花燈民俗活動,自1828年(道光8年)迄今已有190幾年的歷史,遶境形態仍然保有清代古樸的原始風貌,是台灣元宵節民俗文化的瑰寶之一。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蔣敏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