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彰化孔子廟鏞鐘

跟彰化孔子廟鏞鐘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彰化孔子廟鏞鐘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彰化孔子廟鏞鐘有關的相片,第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照片拍攝於2010年(民國99年)、2022年(民國111年),於彰化縣彰化市孔門路30號。清道光周璽纂《彰化縣志》〈藝文志─制聖廟禮樂器記 楊桂森〉記載:「禮至則不爭,樂至則不怨。不怨不爭,而天下治矣。怨爭之中於人心最深,禮樂能治斯人怨爭之心亦最神。古者十三學樂,二十而冠學禮:禮樂殆自少已習之。晚近之廢禮樂久矣,怨爭所由積也。禮儀樂舞之遺,唯存其意於孔廟。禮樂不能不依乎器,而彰邑之禮樂器皆缺焉;予下車始即念及之。辛未夏,商之諸生王有慶、洪鏞、劉開基、楊奎等,倡捐以樂其成。」。

辛末年,1811年(嘉慶16年)彰化知縣楊桂森,任內整修大成殿丹雘露臺,護以石欄。造登瀛橋於泮池上。改建明倫堂於廟左,制禮樂器、招佾生。教之歌舞之節。自是春秋丁祭,禮樂彬彬然。這是彰化孔廟正式祭孔演六佾舞的開始。

除了捐諸生王有慶…等,倡娟禮器之外。知縣楊桂森,儒學教諭陳鯉青、訓導葉文載、典史徐廷俊、增生王雲鼎、生員吳瓊華、鄭維謙、武生張蘭俊也倡捐鏞鐘與晉鼓,置於戟門後,作為祭孔釋奠禮上使用,門內一左一右作堂下之樂,祭初先擊鼓,祭畢則擊鐘。銅鏞鐘口緣直徑85、鐘體高174公分,鏞鐘之鐘紐為雙首龍造形,鐘體外形上窄下寬圓鑄體,是台灣古銅鐘的禮教藝術文物典範。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彰化縣文化局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撰寫者
蔣敏全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