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2010年(民國99年)、2022年(民國111年),於彰化縣彰化市孔門路30號。彰化孔子廟櫺星門的右側短牆,有一方「萬仞宮牆」的石碑,是彰化儒學發展重要的古文物。1759年(乾隆24年)彰化知縣張世珍見孔廟荒陋失修,乃倡議重修,並以歲貢生吳洛為總董,紳董張達京、楊志申、施士齡、張方大…等響應捐輸,砌甬道以磚,移禮門、義路於櫺星門外,鑿泮池,外為照牆,護以短垣。在照牆外面牆上崁砌「萬仞宮牆」,這是官方儒學制式的石刻。重修工程自1759年(乾隆24年)10月興工,1760年(乾隆25年)5月完工。
萬仞宮牆是孔廟禮制建築的設施之一,以短牆的形式體現。典故出自論語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學問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進,並無捷徑,唯有進黌門或泮宮(古代學校雅稱),從師潛心修習,才能窺其堂奧。
孔廟周邊有設儒學,乃有學宮或黌宮之稱,其圍牆則稱為「宮牆」。丈量單位,一仞約等於八尺,「萬仞宮牆」是喻意孔子學問淵博,儒學思想崇高。日治時期昭和彰化市街改正,開闢道路,拆除照牆、登瀛橋,並將泮池填平。萬仞宮牆設施只剩一石碑移至櫺星門右側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