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2012年(民國101年),於彰化縣鹿港鎮。2012年(民國101年)2月6日鹿港燈會的踩街活動,集英宮七番弄再現。「七番弄」相傳,漢朝時代由七個樂師模仿番人身穿番服,頭戴番帽,腰佩彎刀,騎在馬上表演樂器、歌舞等的表演所以稱之。
所使用樂器及遊行時排列的順序分別為鑼、餅鼓、響盞、鈴鼓、四塊、拍板、噯仔(嗩吶)等七種樂器表演(將軍令)詞曲。原先騎在馬上的表演,因南方人不善於騎馬而演變成站在竹台上表演,後又因竹台不易保存,而又演變為目前站在木平台上表演方式,鹿港人亦稱此陣頭為「七閣番」或「竹篙番」。
百年前,鹿港泉州街集英宮前往泉州進香,便向當地學習七番弄的表演,並抄回曲譜,帶回服裝及表演方式,自此,七番弄成為鹿港泉州街迎神賽會表演的特色。鹿港七番弄的陣頭表演於日治時期中斷後,直到1959年(民國48年)媽祖誕辰一千週年所舉辦的神明遶境活動,才由集英宮再將七番弄的陣頭呈現出來。目前此陣頭的樂譜及樂器均由泉州街集英宮所保存下來,傳承此項傳統陣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