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百姓的戰地文化

1949年,國民黨政府從中國撤退到台灣,軍隊進駐金門,自此金門披上了戎裝,被神化為「反攻大陸跳板」的軍事角色。金門百姓在艱困中歷經「古寧頭戰役」、「大膽戰役」、「九三炮戰」、「八二三炮戰」、「六一七炮戰」;緊接著長達二十年的「單打雙不打」砲擊干擾,在140平方公里的金門島上,共射擊九十七萬多發子彈.。戰地人民失去文化與生活的自主權,必須犧牲各種民生需求,而從事以軍事為前提的各項建設。1978年,儘管砲聲逐漸遠去,但軍管、戒嚴依舊,隨之而的軍事設施仍不斷構築中。直到1992年金門解嚴、開放觀光、金馬小三通以後,諸多軍管時期遺留的軍事設施才逐漸荒廢棄置。如今回首這些斑駁的戰地史蹟,顯現軍事操控對居民生活無孔不入的滲透,活生生寫下金門戰地軍管時期的獨特景觀與文化面貌。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