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  書名:《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  主編:孫大川  出版社: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2003年3月初版  目次:故園情—古茶布安/奧威尼‧卡露斯19彌伊禮信的頭一天/阿道‧巴辣夫/23肛門說:我們才是愛幣力君啊!-給雅美勇士們,在立法院/阿道‧巴辣夫/33牛背上的小孩/胡德夫/43最最遙遠的路/胡德夫/45飛魚‧雲豹‧台北盆地/胡德夫/47LoukahTayal(起來!起來!)/胡德夫/51懷念矮靈/田哲益/55恢復我們的姓名/莫那能/61鐘聲響起時─給受難的山地雛妓姊妹們/莫那能/64百步蛇死了/莫那能/67如果你是山地人/莫那能/69監考/溫奇/73失眠/溫奇/75聞蟬/溫奇/76浸/溫奇/77睏/溫奇/79致島嶼/溫奇/80山地人三部曲/溫奇/83拳與淚/溫奇/84雕/溫奇/85退出/溫奇/87夜過花東縱谷/溫奇/88VuVu來的時候/溫奇92如果/溫奇/94剝落的日子/溫奇/96粉墨的臉/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101臉上的露水/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104迷惑/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106春風/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110矮人祭/根阿勝/115瀕滅的傳統/林志興/121鄉愁/林志興/123迷魚/瓦歷斯‧諾幹/127墨西哥豆子/瓦歷斯‧諾幹/130逃學/瓦歷斯‧諾幹/133部落牧師/瓦歷斯‧諾幹135軌道/瓦歷斯‧諾幹/137在八尺門/瓦歷斯‧諾幹/140在大同/瓦歷斯‧諾幹/142原住民生肖圖/瓦歷斯‧諾幹/145關於泰雅﹝Atayal﹞/瓦歷斯‧諾幹/153戲袍/伐楚古/161永遠的碼頭/伐楚古/165好想回家/達卡鬧/169親愛的大武山/達卡鬧/172巴扥蘭記事/旮日羿‧吉宏/181魚等待,飄出一朵微笑的雲/董恕明/191鬥魚撞上了女人中的女人/董恕明/193冬來/董恕明/195我是一顆樹,蜷在溫柔的山裡/董恕明/196短歌/董恕明/199童話/董恕明/201戰在霧社/伍聖馨/207笛娜的話/沙力浪/211走風的人/沙力浪/214  內容簡介:  孫大川表示台灣原住民是「以歌寫詩」的族群,再加上口述傳統,詩歌樂舞應該為抒發情志的主流,因此,詩與歌的結合是原住民詩作的一大特色。在《詩歌卷》裡,收錄了不同層次的創作,諸如運用漢語純熟的溫奇和瓦歷斯‧諾幹,也包括以歌的形式流傳,如胡德夫、達卡鬧與林志興<鄉愁>,有原住民文學獎的得獎作品:伍聖馨<戰在霧社>、沙力浪<笛娜的話>,亦有發表在《山海文化雙月刊》上的作品,如董恕明、伐楚古…等創作。藉此,讀者可以歸納一條「以歌寫詩」的文化脈絡,從中衍生許多關於語言運用、文化邏輯的思考。  收錄的作品中,從奧威尼到沙力浪,不僅是年紀世代的變化,詩歌裡也反映了時空遞移所伴隨的文化變遷。在莫那能<恢復我們的姓名>中感受了台灣原住民原運的訴求,而在達卡鬧<好想回家>裡讀出了都市原住民共同的心靈圖像,至於沙力浪等的新生代寫手出現,如何表現繁複的原漢經驗、文化影響,如何說「我是誰」,則是下一代在詩意的語言之外的思考方向。  《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總說明: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包括詩歌卷、散文卷(上,下)、小說卷(上,下)、評論卷(上,下),共七冊。本來口傳時代的原住民文學,詩歌樂舞應是其主流,無論是祭典、巫術或日常生活,以詩入歌,隨時隨處吟咏抒情—原住民原本是屬於詩歌的民族。然而相對來看,原住民漢語詩作的質量,似乎遠遜於散文和小說。這可能是語言選擇的問題。詩是一種語言密度很高的文學類型,原住民的作者對漢語的操作和族語的轉換,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摸索與嘗試。奧威尼‧卡露斯、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和伐楚古等人,都是族語掌握極佳的作者;但是一旦要以漢語寫詩,轉譯的鑿痕,特別在音韻和遣詞方面,便暴露無遺。除非能深入其族語文化的內部,否則我們的閱讀將極為艱難。阿道‧巴辣夫的詩作,即是典型的例子。  即使如此,本套書《詩歌卷》內仍收錄了這類詩作,對照漢語運用純熟的溫奇和瓦歷斯‧諾幹的作品,希望能造成某種閱讀張力,引導細心的讀者進一步思考原住民漢語詩歌的種種相關議題。胡德夫、達卡鬧的詩和林志興的〈鄉愁〉,其實是以歌的形式流傳的;而莫那能的〈鐘聲響起時〉,更是他常在公開場合吟唱的詩作。收錄這些作品,可以提醒讀者:詩與歌在原住民的文學傳統裡是分不開的。如何維繫這個傳統?恐怕是原住民未來詩家最大的挑戰。  《散文卷》和《小說卷》原初選出的分量,遠比目前選定的大得多,顯示原住民對這兩種文類,有比較熟練的駕馭能力,能充分發揮原住民說故事的本領。許多評論家認為,原住民在散文和小說方面,仍有相當大的創作潛力,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評論卷》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綜論,涉及原住民文學之生成與界定的問題,也碰觸到原住民文學批評及其美學基礎的討論;一是個別重要作家的鑑賞和評析。  我們認為文學評論不能脫離作品作拔空先驗演譯,以原住民漢語文學僅十幾年累積的質與量來說,目前的評論只能算是初步的,其中不少是文學周邊問題的釐清工作。而就文學論文學的深入檢討,則有待來者。此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評論卷》的作者大都是漢人學者,這一方面顯示原住民文學理論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也使當前的評論工作較難貼近民族語言、文化的深層,準確地掌握原住民文學的內涵與特色。這是我們未來要共同努力超越的目標。但短短的十年間能有如此的成果,足見原住民文學議題的爆發力。(撰述:孫大川,引自孫大川主編之《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編序<台灣原住民文學創世紀>,頁5至11,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