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山海文化雙月刊第十九期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出版山海專題: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樂舞專題牽INA的手/阿莉萊訪問黃貴潮老師專訪/林宜妙、黃心宜訪問太巴塱之後──訪平珩/黃心宜訪問走訪原舞者/林宜妙、黃心宜訪問阿道談太巴塱歌舞/黃心宜訪問太巴塱Ilisin祭典中對青太巴塱年的訓練/陳萬順口述太巴塱一般性歌謠太巴塱Ilisin祭典祭歌山海文學水源頭釣到石斑魚/夏本‧奇伯愛雅(周宗經)山、杉──二十年/根阿盛(依替‧達歐索)歸/席‧傑勒吉藍文化巡禮──找回部落生命力/賴梅珍國際原壇夢之狼/黃曉秋編譯如何研究非洲文學──介紹一些入門書籍/蔡百詮山海文化太魯閣族的狩獵文化(上)/黃長興山海評論前瞻跨世紀原住民傳播權益之藍圖/孔文吉(尤稀‧達袞)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紀俊傑、王傑秀山海日誌八十五年九月一日至八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編輯部輯山海索引──第十三期至第十八期編輯部輯編輯室手記  在聲聲催促的問訊中,《山海文化》第十九期終於呈現在您眼前。  首先端出的第一盤大菜是「牽Ina的手──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樂舞」專題,回顧去年年底原舞者的年度製作「牽Ina的手」。這是《山海》繼第三期「矮人的叮嚀」特別企劃,十三期「Vuvu之歌──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歌謠與藝術」專題,與原舞者的第三次合作。相對於過去著重闡述部落文化、以邀稿為主的編輯方式,這回我們藉著訪談,把焦點放在舞台製作的專業性、舞團與部落的互動關係及舞團的經營上。這些面向不但是原舞者進入獨立製作階段時所面臨的考驗,也是成長與蛻變的關鍵。對其他原住民樂舞藝術工作者而言,這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觀摩機會。而太巴塱出身的特約團員阿道‧巴辣夫與副頭目陳萬順先生的口述,則提供了對太巴塱歌舞文化與Ilisin年祭的部落觀點及第一手資料。  〈山海評論〉中的兩篇論文,在環保、土地與傳播的議題上,皆有其開創性的地位,理脈清晰、見地懇切,應能給讀者不少啟發。  身為雜誌編輯,最高興的莫過於發掘新的寫手。來自賽夏族的伊替‧達歐索就是令人激賞的一位新作者。在散文〈山、杉──二十年〉中,他以詩化的句法描述山林保育員的生活,抒發對環境生態的省思,深沉細緻,令人感動。  太魯閣族的黃長興以其數十年狩獵經驗及對本族豐富的知識,撰成長文〈太魯閣族的狩獵文化〉,對於狩獵的人文意義、技術性細節、禁忌習俗與原住民生態智慧皆有令人嘆為觀止的論述,更提供了精采的獵具圖片,讀者不可錯過。  同樣來自太魯閣族的Mei-Ya則是首次與《山海》合作的年輕畫家,她的插圖精美細緻,不但能為文章增色加分,圖畫本身的生命力亦令人動容。  本期上菜雖晚,但每道菜皆精心烹調,色香味俱全。尤其感謝原舞者與諸文作者熱心支持,方能成就此「山珍海味」的饗宴。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