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2001來自靈魂的觸動~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文藝貢獻獎超越身體的殘缺,綻放不肯屈服的光彩──黃貴潮的生命與文藝浦忠成 以柺杖支撐著搖擺的行步,臉上經常掛著的笑容,說著分不清楚聲調的「國語」,喜歡以相機捕捉週遭的人事物,偶而撒嬌....,這是lifok(黃貴潮的族名)給人的第一印象。lifok在人群中,很容易成為一個焦點,或者一個圓圈的核心,因為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故事。 Lifok在阿美族語是「撿來的」意思,因為lifok的家族在日治時期放棄擔任大司祭的職守,部落的巫師認為他們已經觸怒了祖靈,將會遭到報應﹔後來lifok一家的孩子都在幼年夭折,於是父母取這樣卑屈的名字,期望躲避祖靈的詛咒﹔可是lifok只能過著十二年「元氣潑剌,動作快活」(日本老師給他的評語)的健康日子。在十二歲的時候,他忽然生了筋骨結核性化膿症的怪病,一年之後,右腿關節硬化,機能喪失,右耳也失聰,這樣在病榻上輾轉達十年之久。由於遭到病魔的糾纏,親族索性以絕望與醜惡至極的’Oteng(即「屍體」之意)作為他的別名。生命的苦難至此已經是常人所難以承受。但是就在這樣難堪的環境與遭遇裡,讓lifok得以走上一個讀書人與巧藝者的道路。在病榻的歲月中,他大量的閱讀並未選擇的書籍,學會彈奏各種樂器,也能製作許多器物﹔二十二歲,他取出右腿已經腐爛的骨頭,撐著柺杖,走下病床。為了生活,學習裁縫,並在部落受到荷蘭籍姚秉彝神父鼓勵,成為天主教的傳教士,除了教義的學習外,對於部落的歷史、語言、音樂、社會制度、風俗也開始接觸與採集。一九七三年,他辭去傳教士的工作,北上謀職,在毛衣廠工作九年。這時候,他參加各種國家的檢定考試和高中學歷檢定考試,期望藉此彌補少年未能入學的遺憾。 生命的轉折在一九八三年出現。由日本學者馬淵悟引介,lifok成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研究助理,成為劉斌雄教授的得力助手﹔進入學術的殿堂,除了展開更嚴謹而豐富的人類學調查整理,他也開始運用文字發表探索的心得﹔學術的經歷與開放的場域,讓他能逐漸呈現過去累積的知識能量。一九九○年,轉任交通部觀光局東管處專員,在他的推動下,東管處陸續完成了【豐年祭之旅】、【阿美族兒歌之旅】、【阿美族傳統文化】、【阿美族飲食之旅】、【牽源】、【阿美族神話故事】、【阿美族舞蹈之採錄與研究】、【哪魯灣之歌】等,這是他和學有專長的族人學習與研究自己族群文化的代表作品,而【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的研究】等研究專著更在lifok協助之下方能完成。最令人感動的是lifok在一九五一年三月五日寫下他第一頁的日記後,就不曾停止過﹔長達四十多年的日記與筆記,內容蘊藏他個人生活的經驗,也交織著宜灣部落歷史與文化的變遷。省視他的日記,早期以日文書寫較多,後來開始使用漢字,也有注音符號、羅馬拼音﹔有鉛筆、毛筆、鋼筆、原子筆之類,其內容有生活的細節,與人談話的紀錄,收支記帳,心情與感受,遊玩所見,部落故事,小抄或一段書籍的引述﹔他多年來蒐集郵票、火柴盒、打火機、海報、邀請函、電影票等,因為時間的延續,已經醞釀出沉澱後的價值。這些用盡心思的紀錄與收藏,清楚呈現lifok生命的際遇與心靈世界,讓吾人得以見識一個卑微而執著的人如何穿越變動而弔詭的時代,體會原住民的長者過去在族群文化凋零的環境所遭受的顛沛流離。 由於無法行遠,於是lifok用心經營自己足以安身立命的環境,更向內營造寬博豐厚的心靈世界,他用心汲取週遭的知識與智慧,也努力累積想要傳遞後世的民族文化訊息﹔他所行遊的世界竟是腳步正常的人難以企及的。儘管如此,lifok仍是一貫的謙卑,謙稱自己只懂得宜灣部落。對於傳承族群歷史文化的執著、長期累積的成就以及提攜後進苦心,是lifok一生志業的具體呈露,而他如同赤子的性情,讓人如木春風的溫馨,則是人見人愛的原因。 Lifok一定會又哭又笑的,但是今年度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的文藝貢獻獎只有他是受之無愧的!遲我十年的詞彙,而今在lifok身上,只能找到反諷的意義。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