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2000文學的另一種傳統~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短篇小說組決選評審記錄記錄整理:林宜妙時間:89年7月30日上午十點地點:紫藤廬評審:田雅各(布農族,男)、浦忠成(鄒族,男)、劉克襄(漢族,男)、陳敬介(漢族,男)、曹麗娟(漢族,女)。以下記錄以字首代稱。評審方式:短篇小說組進入決選的作品共計12篇,第一階段先請五位評審按各自的評析排出12篇作品的順位,而以進入5以內的     順位統計出得票數,再依序從得票數最多的作品逐一作討論。第二階段每位評審以5分為最高分,按作品的優先順序     給分數,再逐篇的統計分數,最後,按分數高低選出1、2、3名及佳作4篇。第一階段票數統計:A2雷女(浦5,劉9,田4,曹11,陳7):2票A6輓歌(浦2,劉1,田7,曹2,陳4):4票A7薑路(浦3,劉4,田1,曹1,陳1):5票A9死因(浦9,劉3,田2,曹8,陳6):2票A16一個天使一個魔鬼(浦12,劉11,田5,曹7,陳10):1票A18慕娃凱(浦10,劉10,田6,曹4,陳3):2票A19米努蓋‧海洋(浦1,劉6,田9,曹3,陳9):2票A21斯馬麻利的傳奇(浦11,劉7,田8,曹10,陳11):0票A22山中寄情(浦8,劉12,田10,曹12陳8):0票A23雪山子民(浦6,劉8,田3,曹6,陳2):2票A25成長的山之子(浦7,劉5,田12,曹5,陳12):2票A26小公主(浦4,劉2,田11,曹9,陳5):3票評審內容討論一開始,評審們先分享彼此品評的心得,然後由投票率最高的〈薑路〉開始,逐漸地進入每篇文章的討論。◎五票的討論田:〈薑路〉的文字描述有些部份還是很卑南族。曹:如果這樣說的話,幾乎每一篇都有漢化的傾向,這樣的要求其實不公平,因這本來就不是原住民的語言,很委屈的使用  它怎麼有可能不漢化。劉:我只是覺得這篇比較嚴重,不過,我還是給它滿高的分數,就文章的架構而言,它還是有可取之處。陳:何況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小說,就它整個情節、人物、結構上我看得比較重一點,原住民的創作當然含有母語的部份,而  且每一個族群的語法不同,對價值觀、對生命的看法都不同,若要從這個角度看,標準會比較不一致,因此,我是從純  粹的創作來閱讀這十二篇文章。剛才浦老師有說基本上這十二篇文章比較屬口傳文學,就小說的結構、形式而言較不吻  合,語言的部份也都是用漢語來表達,使用母語的並不多。劉:我的意思是說我心目中的前幾名在意識或語言的呈現是我會去考慮到的,若漢化的比較嚴重我便會放棄,而能夠呈現族  群的義意、特色的我會覺的比較好,〈薑路〉我雖沒有給最高分,但基本上還是很高,因就小說技巧、結構而言,它還  算是最完整、最好的。(曹、陳附意)劉:〈薑路〉還有一個問題是贅言稍微多了一些,開頭時交代太多了,應直接進入會比較好,這點頗為可惜。浦:它後面的結語好像太多餘了。田:對,不過寫小說好像都這樣,就像我有時候看自己寫的小說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四票的討論〈輓歌〉劉:不知道大家對〈輓歌〉的看法如何?曹:我覺得〈輓歌〉有很多的意像很棒。劉:它最大的問題是,小孩和巫師二人之間如果只是單一的敘述在一個人身上會比較好,它卻用了兩種敘述方式,可以說是  它的敗筆。曹:敘述的落差太大了,不然它的語言很好,很有原住民的特色。陳:它的分段和主題,如巫師和小孩的部份無法匯流,整個都錯落掉了。而後半段談部落為什麼不能接受巫師而接受牧師的  交代也太弱了。◎三票的討論〈小公主〉劉:現在我們可以談一下〈小公主〉陳:〈小公主〉可能是文章裡面較不一樣的,滿有意思的,切入點完全不同。劉:對,而且比較沒有原住民傷痕文學的色彩,從一個原住民少女的角度來敘述,很特殊,也沒有把原住民的問題直接講出  來,而是很生活化的呈現,太好玩,有時後很想給她第一名。而且語言的表達也不錯(陳也有同感)浦:很明顯的呈現出原住民在現代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婚姻、人際關係的崩解、觀念流失等情形。劉:但她的小說技巧比較弱,就好像只是在把一個故事講出來給你聽,就這樣而已。陳:與其他的文章相較,它比較屬於近代版,其他的則較接近傳統版。田:這篇小說看得出來是寫成長的故事,但既然是創作小說,就不只是講故事而已,需得運用些技巧來打動讀者,因此我並  沒有特別選它,但分數也還算高,大概是佳作。我在看原住民小說時會比較著重在他的語言技巧,照理說應該要流露出  一些語言上的痕跡。〈小公主〉在這個方面的描述有一些,但沒那麼強。再來便是民族的風格,每個民族應有每個民族  的風格,就像我看〈薑路〉,事實上,我可以體會它的語言為什麼比較漢化,這和卑南族在原住民族群中接觸漢化較完  整有關,便有可能文字會比較漢化,所以這篇我給分也給的很高。我上次到大川家,就發現他們的語言有這樣的現象,  (此時,孫大川走進來)大川在這邊,我正在講民族風格,我在奚落你們啦!(眾笑)曹:〈小公主〉我剛開始看時給它很高的分數,就一個女性讀者而言,相較於其他頗困難、沉重、有文化背景的作品,它是  較容易看懂的。跟每個女孩子的成長過程有相近之處,因此一開始他是在五名以內,但後來想一想我又把他拉到第九,  因為後來我想到一個問題,若這整個故事把原住民文化的故事背景抽離掉的時候,這兩個女孩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對比,  比如說有錢人家女孩和較窮的女孩成長過程的對照,甚或友誼的建立這樣的呼應,到最後的人生起落,這樣的內容它不  必然要出現在以這樣的背景為主的文學獎中,也就是說我在思考這篇文章時,它不必然是在原住民的背景中出現這樣故  事,所以我後來給的分數就較低。但又想,這樣是不是又太嚴苛了,所謂的原住民文學獎是不是就一定要承載什麼,是  不是得是原住民的文化才叫做原住民文學獎作品,還是只要是原住民寫得就可以,不必去管內容,這點頗令我感到困擾。  就閱讀的流暢而言,說實在地,這篇文章讓我讀來很輕鬆,很舒服,語言也很流暢。浦:就某些層面而言,我相當贊同曹小姐的話,就我剛才所說的,這篇小說若把原住民的名字抽離,他的故事情節可以發生  在台灣的每一個地方,但仔細觀察內容,還是有些是平地社會不會發生的,因此可以說是篇非常自然、不造作的文章,  很生活化的文章。陳:比如離婚的時候,宗教力量的干涉很明顯。曹:離婚時,宗教族群給的壓力較大,這部分我較沒注意到。陳:主題是有共性的,一是超越族群,一是有特殊性的,〈小公主〉的主題我覺得有共性的部分,比如兩個小女孩的區別方  面,這是共性,但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它可能是比較現代化的,因故事中的小公主是屬於比較有錢的家庭,跟整個物質  社會比較接近,而作者本身是一個部落裡地位比較高的家庭的小孩,但她們的成長過程中有這樣的差別。另外作者本身  不是上一輩的原住民,而是很現代的原住民,如果以年齡層來論的話可能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原住民。就這篇文章我曾問  過幾個原住民的朋友,他們的生活背景其實就跟他很像,所以這篇文章還算滿寫實的,表現的不是傳統的、歷史的原住  民,而是青年的原住民,不像想像中的酗酒、悲情。只是在表達的技巧上和〈薑路〉及其他幾篇相比,張力比較不足,  但語言很好,風格又特殊,因此是在我的前五名內。曹:就這個觀點而言,就滿有意義的。◎二票的討論〈死因〉劉:再來我們開始逐一討論兩票的,先從〈死因〉開始。浦:關於後來村幹事死掉的部分,交代的不清楚、很曖昧,到底是給老鼠藥毒死,還是其他,不知道為什麼他要這樣處理,  令人相當疑惑。曹:感覺上這好像作者圖一時痛快,痛快便把他幹掉了,就算了。在部落裡有這樣一個漢人,他的出現也很奇怪。田:我剛強調一點,原住民文學主題的順暢清楚很重要,但是民族風格也很重要,在布農族的語言中講一件事,我們很喜歡  從很遠的地方講,不會非常直接,比如說我愛你,不會直接說,或許就是經過你身旁時碰一下你的頭髮。這篇剛開始時  我不想給分,我發現是我的道德。沒錯,一篇文章的故事情節可能是客觀的,經過作者的主觀形成一篇文章,但我想要  批判它的主觀性,所以不能以道德的角度來看它,我便再仔細一看,發現還蠻流暢的,而且很清楚,就是因為村幹事一  直排斥他、壓迫他,事實上村幹事是被毒死的,沒錯,講得不是很清楚,可能因為他是布農族的性格,所以他會用這樣  的方式來講,只是後面(結尾)部分也是很多餘,讓他死就算了,還要說那麼多。不過,主題是很清楚,就是講村幹事  的死因,語言技巧也很原住民,像〈小公主〉就比較不原住民,我覺得原住民說話的方式有時還是和漢人不一樣,〈死  因〉的語言不管是獨白或是描寫還是很有布農族的元素,因此,我覺得也可以給一點高分,這是我的看法。浦:他的詞彙的確很布農,但結構上的處理有些問題。曹:語言上比較具族群特色,是不是和故事背景有關,他提到很多比如打獵的事情,像這樣的事情本來就會有比較多族群特  色的語言,而〈小公主〉描寫的是比較現代的生活,在語言上就比較不可能出現太多具族群特色的語言,我想這是可以  考慮的一點,也就是說故事背景會影響到語言的使用。陳:這篇文章本身題目就叫做〈死因〉,但到底他有沒有說明性,我讀的時候蠻震撼的,對一個人的生命竟可以這樣處理,  裡面有一些語法、藝術技巧都不錯,但讀完之後再重讀第二次好像少了值得回味的空間,也沒有啟發性,雖然表現了一  些民族性的特色,技巧也不錯,但就〈死因〉這個主題而言,說服力太薄弱了,只不過是一個異文化適應不良的遭遇。  文中主要的肇因是那些被劃分為優、特優的孩子們,而小孩子較無知,以為優是有錢,劣是沒錢,再由小孩把這樣的反  彈反映給父母,照這樣的邏輯過來,〈死因〉是小孩之間的彼此嘲弄,沒有彰顯出是不是漢人在欺負、壓迫原住民,而  原住民的作為是不是力道過猛。我不太了解原漢在交逢的過程中,是不是也對漢文化有尊重。所以不太能說服我。田:村幹事的死因裡面也沒講清楚,搞不好不是他殺的,搞不好是村幹事自己殺自己。比如文章裡一直強調他愛吃「胃」,  一直跟人家要胃,拿了一個飛鼠的胃,飛鼠可能吃了毒,也故意用一個桑葚,作者有意讓讀者去猜他的死因,可是想想  就不對,布農族會這樣的卑鄙嗎(眾笑),所以死因是要讓讀者去猜。浦:這個村幹事在整個架構上是獨立去對抗整個族群,他很弱,作為一個村幹事,小孩子要對付他,父母也要對抗他,他族  群的力量太弱小了,因此我覺得他蠻冤的。陳:村幹事根本就是一個痞子,文中有提到他的父母對日本人卑恭屈膝,自己又有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照這樣來看他本身  就不是一個具有決斷力的人,鄉公所給的規定他也是半知半解,本身就是一個很卑微的人。田:在小說技巧上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布農族的講話就是這樣,點出死因,但死因是不是自食其果,可能是跟胃有關,飛  鼠吃了老鼠藥,而他吃了飛鼠的胃,胃已經有毒了,這是不是他的手法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也不是作者。劉:這篇我並沒有很堅持,我的想法大致和雅各差不多,這篇的小說技巧並不好,一開始也沒有給高分,反而給〈小公主〉  較高的分數。剛開始的語言和展現方式很特別,很直接了當,不像〈薑路〉〈小公主〉的迂迴轉折,是比較世俗化,和  漢人接觸較多。曹:它有種獵人的感覺。劉:但就小說技巧而言它有很多問題,講話方式太直接了,把好人、壞人定義的好清楚,或許布農族很喜歡這樣的方式,但  表現在小說上就比較不恰當,可是在某一程度上我們不只把它當作一件文學作品來選,會考慮到它是哪一個族群,想把  族群做一呈現就會考慮比較多,不只是單純的選小說而已。比如說提到飛鼠的情節,吃飛鼠的胃,一定是生吃,我猜是  這樣才會被毒死。田:他是被毒死的沒錯,作者想引導我們他是怎樣死的,是族人對他的恨,還是他自食其果,每次他總要族人將獵物的胃給  他,就這兩個,好像在小說裡這樣的處理方式太清楚,太準確了。所以,不知各位有沒有要改變主意的。曹:我是覺得很可惜,文章經營的很好,但死掉的只不過是一個漢人的「爛咖」。田:這邊沒有很強調他是不是漢人陳、曹、劉:他是漢人啊!陳:這篇文章很有意思的是區別了漢人和日本人對原住民不同的對待。日本人是拿槍,漢人是用字,有些段落、譬喻、伏筆、  象徵性的東西都很精采,但整體性缺乏很強的說服力,另一方面也沒有可以重新優游在小說空間裡的效果,而〈薑路〉  有,〈輓歌〉也有。雖然〈輓歌〉也沒有很好的說服力,但還是給我一個很美好的空間,不管是在原住民的歷史、生活  場域等,都有很大的優游空間,但〈死因〉缺乏這樣的空間,這是比較可惜之處。技巧上有些段落很好,沒法去欣賞的  原因也包括文章中的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小孩與小孩之間的對待方式,無法從回想中獲得喜悅和收穫,這是  我的看法,一開始也給高分,但後來排在第六。〈慕娃凱〉劉:接下來我們要討論〈慕娃凱〉劉:這篇我給的分數並不高,因我不太清楚這篇文章中語意所要象徵的是什麼。曹:這篇文章算是我的佳作陳:〈慕娃凱〉和〈輓歌〉這兩篇我一直在掙扎,本來想給〈慕娃凱〉第四,輓歌第三,一直在調整,他比較吸引我的地方  是前面一開始的神話,他把神話帶到後來兩個族群的結合,老太太和大學生以及奶奶在台北的孫女,是神話和現代的結  合。只是語言比較沒有原住民特色,太過於漢化,非常清楚,原住民的文化背景到後來的部份也顯得太弱,但他又帶到  秀秀同性戀的部分,因此,故事情節我覺得很豐富,又有神話,又有都會原住民比較陰暗部分的描述。當時,我把它和  〈輓歌〉做一比較,〈輓歌〉的題材差距太大了,我覺得〈慕娃凱〉情節的鋪陳和結合比〈輓歌〉好,而〈輓歌〉就是  小孩和巫師這兩個線,好像接不上頭。我是這樣來看〈慕娃凱〉的。曹:〈慕娃凱〉我開始是被前三頁所吸引,等到那個大學生一出來就不好看了,整個時空就亂掉了。我認為我有一個嫌疑,  便是身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從一個很女性的角度來看,就像他談到關於女同性戀的那些,可能這部份讓我有這個嫌疑被  它所吸引而把它看完,但回頭看的時候我就覺得有很多地方不合理,比如第四頁後從大學生出現以後就混亂了,前面部  分講慕娃凱的部分很可愛,所以我覺得他算是失敗了,覺得不必要有那個大學生,那個女生不必然要有同性戀,不必急  著要這樣,可以有其他的發展。浦:基本上我和陳有同樣的看法,我覺得他的材料用的很多,但發展的軸線很模糊,在說什麼搞不太清楚,前面幾段雖然是  神話,但跟原住民神話的情境是非常違背的,原住民的文化裡沒有這樣的東西,神話的情境是被捏造出來的,絕對不是  原住民的神話,神話可以塑造,但就原住民神話的情境來講他是違背的。所以我並沒有給他很高分,在第十名。曹:這樣子啊!田:神話不能創造,就像浦老師講的,口傳文學中主題在,其他的則看後人怎樣傳,慕娃凱是什麼,是哪一族,我也不知道  他的意義是什麼,我想一定有他的意義。陳:我一直在思考這神話故事和女同性戀之間有沒有關係。曹:他可能可以有,可是他呈現失敗。陳:如何去陳述的過程雖沒有成功,但主題、神話不管是真的或捏造的,像慕娃凱這樣的女孩子有這麼多男人追求他,但他  不見得快樂,一直叫人去追求鳥,好像心理無法平復的慾望無法獲得填補,這和女同性戀者在情緒或內心的深處是否相  同,因能讓他滿足的不見得是男人,也不是權勢,就是純粹對美的追求,當然這個過程本身接榫的若即若離,似乎很能  讓我去體會,但如何讓他自圓其說有點難,這是很可惜之處。和〈輓歌〉相比,〈輓歌〉的兩條線便無法兜在一起。曹:你幫他詮釋得很好,但是他失敗了。我覺得〈輓歌〉比較誠懇。田:聽陳這樣一說,我倒想再重新看一次,我本來也看不太懂。陳:這篇文章我看了三次,前面神話鋪陳的空間我覺得很成功,是後面現實的部分,包括大學生跟奶奶、秀秀之間的互動沒  有處理的很好。曹:我覺得大學生那個角色非常不合理,寫的太虛幻了,寫的很不老實。就我自己而言,寫作我要寫我知道的,但作者好像  並不太知道,在呈現奶奶和大學生、秀秀之間的互動有點心虛,相較之下我覺得〈輓歌〉比較老實。田:你們是這樣想的喔!因為第一個是我們不知道他的神話故事,我也並沒有把他當真的神話故事,而是從創作的眼光來看  待他,之所以沒有給他太好的成績,主要是因為在語言使用上太漢化了。劉:漢化的也不只這篇,很多篇也有這樣的問題,就比如〈薑路〉我很喜歡這篇文章,但他的語言也是很漢化。〈米努蓋‧海洋〉劉:接下來討論〈米努蓋‧海洋〉曹:我覺得他長的挺工整,像小說該長的樣子,但結尾很草率。劉:結尾的部分陳述過於薄弱,無法與前面呼應。陳:虎頭蛇尾啦,前面都很有吸引力,但結尾令人覺得太含恨了,只要多寫個兩千字就完整多了,完全拿他沒辦法。曹:我覺得有些部份他其實描述的蠻深刻的,在同年齡層中就可以抓到一些共鳴的東西,同年齡的同儕可能以前共同追求一  個幻夢,但長大後各自分飛,本來說要到巴黎畫畫的,但現在在銀行,其實在這裡面找得到,但結尾真的太草率了。劉:只要結尾往海邊走的部份再稍微陳述一下就會很成功,可惜結尾太弱了。還有,有些部分話講的太明白了,有些話用講  的還好,這麼明白的寫出來就怪怪的,而且又那麼快就結束,真是.....。曹:基本上這篇我沒有要特別幫它拉票的意思。劉:若沒有人要幫他爭取,我們便接著討論下一篇。〈成長的山之子〉曹:這篇我有投它一票,讀完後有非常強烈的感覺是為什麼不辦一個少年文學獎、少年小說獎,因我做了滿長一段少年小說  的編輯,所以我沒辦法避掉這個嫌疑,對於以一個十幾歲小孩為背景的文章,我會特別給他加分,我會覺得這樣的書在  台灣本來就太少,不管是哪一個族群都太少,實在應該做,但就小說而言我也無法要理直氣壯來為它拉票,我真的很希  望山海以後可以想辦法辦少年文學獎,編一些少年讀本、繪本,大人小孩都可以看。劉:這篇在經營手法上對原住民少年成長的描述還不夠貼切、細膩,好像少了什麼,而沒有辦法感受他是一篇很棒很好的原  住民少年成長小說,不曉得雅各的看法如何?它是不是寫到了你們成長的過程,我沒有辦法明斷,所以有給分但沒有很  高,因我覺得好像少了一種共通的東西,一種不分族群的成長感受。田:這篇我沒有給他太高的分數,也沒選上他。因為,第一:一個作者不管他幾歲,但寫作一定要很專心嘛,不能有太多錯  字,不知寫到哪裡去了,他對大川的文學獎好像有點看不起,所以我為了維護大川,我沒有給很高的分數。以前我們所  謂的成長是拔掉虎牙,但他說拔掉門牙,也有他的意思,因為它們稱門牙為vanis,vanis是山豬之意,要拿掉的原因是  因為它是長得最深的,能夠拔下來表示他可以承受人類最大的痛苦,那就是成長,我是這樣想的。老人是認為它會愈來  愈長,像山豬牙一樣,所以才要拔掉,因此,我發現他好像沒有很仔細的去查證,既然是成長山之子,便不能隨便寫,  雖然他的描述我覺得很布農,但要寫一篇文章也不能要讓讀者去猜內容到底在寫什麼。曹:錯別字很多。孫:我很好奇,布農族在拔掉牙以後彼此的稱呼有沒有改變,比如說在卑南族裡成年禮之後名字會改變,我們未成年以前叫  猴子為「阿力」,表示獸和人是一樣的,成人之後就要和猴子的關係切斷,意即我不只是變成成人而且也是一個和野獸  不同的人。田:在布農族可能因為較野蠻些,比較沒有形而上的稱呼,會拔掉(拔牙)表示你有那樣的能力,是用表現的,而不是用名  字。浦:這篇小說有企圖想用傳統的很多過程,還有一般狩獵的過程來說明布農少年成長的歷程,某些地方乍看之下有達到這樣  的目標,但有很多形容的部分文辭運用失敗,如第三頁的部分「太陽昇出地面,就已耀眼的讓我睜不開眼,此地的美景,  讓我留連陶醉......」了解狩獵文化的人大概知道一個獵人恐怕沒有心情、機會去欣賞美景,還陶醉在其中呢?這樣的  詞彙恐怕不是原住民的詞彙,還有「以天為幕,以地為席」這樣的使用並不恰當,這都不是一個獵人說的出來的,蠻不  原住民的,就民族文學來講,文字的使用有瑕疵,我並沒有給它很高的分數。陳:這篇我給最後一名,因為它的故事沒有什麼情節,情節就只是一個狩獵,與前幾篇相比,情節的豐富性太薄弱,幾乎是  極短篇,只是鋪陳得長一些,又用了很多的時間來描寫外在的環境和小孩子內在的成長過程,可是就外在的環境來說,  描寫的技巧沒有其他文章好,內在對心理的描寫也不是很深刻。讀了之後有拙趣,有原住民語法參次出現,但也有很多  漢化、古典的成語,語言風格不一致。另外有些話我也看不懂,比方講溪流「這溪流卻如遊蛇的姿態,從群山中的夾縫  中悠然自得迴游而成」,形容山豬「.......體長、胸闊、臀圓、細腰......」怎麼會用細腰呢?加上錯別字問題也多,  整體上問題很多,只能說這隻山豬很奇怪。一票的討論〈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劉:前幾名大約都討論完了,接下來〈一個天使一個魔鬼〉,有沒有人要幫它爭取。田:基本上我是從他的主題來看〈一個天使一個魔鬼〉這篇文章的,因為在原住民中都有這樣的禁忌,生了雙胞胎一個天使  一個魔鬼,其中一個要退回去。文章裡他是魔鬼,沒想到魔鬼也能活的好好的,他也是人,而且這篇文章還算簡潔有力,  不像〈成長的山之子〉用了很長的文字來描寫一件事。這是我的想法,覺得他寫的還不錯,只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仔細  看。浦:前面那個鄔九可以不要出現,無須強調惡劣一面,因為它講的是原住民過去溺嬰的習俗,他可以擺在後面,無須這樣呈  現,讓人看了覺得很不舒服。過去的溺嬰事實上還是有他存在的條件,但是他用天使和魔鬼這樣的描述,好像和習俗沒  有關連,扯遠了。曹、劉:結尾也太輕率了田:結尾有很多都是不必要的,包括我自己的文章也是這樣。因為生存不易而有這樣的事發生是我們想的,在以前,這真的  被視為禁忌,生孩子本來一個就是一個,怎麼有跟我一樣的,便把他當作魔鬼附身所以才一樣,這樣的想法蠻有創意的  也較有人性,若因為生存不易因此要幹掉他,這樣的想法太漢化了。以前原住民也有很多撿漢人的小孩來撫養的例子,  在河邊看到被漢人丟棄的孩子便撿起來養,也沒有很多錢,只是有地可以重地瓜吃,並不完全就經濟層面來考量,這可  以自我安慰為什麼雙胞胎的第二個「送」回去的原因。我看到他這樣的觀念思想覺得還不錯,所以稍微給高分。但也沒  有太多的分數給他,誠如浦老師所說,第一段鄔九的部份不知在說什麼,後來才知道是魔鬼附身。曹:就雙胞胎是種禁忌這點而言,還蠻有意思的。陳:不是因為外在因素,或許一家生了五六個孩子還是可以照養,不會棄嬰,可以了解是有一定原因的。劉:只是他處理的方式不當,不該用這樣的題材來表達,其實可以用別的形式來處理這樣的一個題材。陳:對。浦:對,就像鄔九這麼惡劣的人最後竟是站在女巫那邊維護傳統習俗的做法,有點可笑。〈雪山子民〉劉:現在我們便特別來討論〈雪山子民〉陳:字數問題是頗讓我們頭痛的,較其他文章多出一倍多,發揮的空間較大,但若因這個因素要把他割捨掉,我覺得比較可  惜。這篇文章我給它第二名,這是不去考慮字數的問題。像〈慕娃凱〉也刪過,在第四頁的地方刪得很清楚,接不上,  因此前提是要不要訂出一個標準。〈雪山子民〉純粹從它的完整性來看可以說是從歷史談到現代,小說的結構性、完整  性是除了〈薑路〉之外最完整的,二者沒有什麼高下之分,只是因為字數的問題,才給他第二。就藝術的手法方面也相  當強,結尾也很有生動。田:看完之後,還會一直在腦中想它,所以給很高的分數。從它使用的語言和生活的描述中知道他是泰雅族。陳:這篇我覺得融合歷史、愛情,而後面登山隊部分也談到現代的大學生(漢人)對原住民的歧視,比如說一條巧克力擺脫  了一個泰雅人。還有老太太(主角烏邦的姐姐)的心情以及看到部落的小孩子騎機車撞死的情景。他的完整性從遠古日  據時代到現在,這麼長軸的時間,還有跨空間的表現手法;個個人物的形象與作戰的過程;一個小孩子和他父親及對他  父親的景仰,以及跟日本人軍事作戰過程的鋪陳描述,都很不錯。最大的問題是字數超過太多,這個部分不知道有無商  榷的辦法。劉:中國時報辦過很多獎,以我的經驗來看字數超出這麼多,如果讓他得獎不管是大獎、小獎,只要參賽者中有一人提出抗  議,都會是很大的麻煩,你沒有辦法去解釋這個問題。田:這篇文章如果寫成中長篇會更好,基本上他的格局也是中長篇的格局。(說明:此篇原本總字數三萬多字。)劉:字數真得超出太多,得獎會造成很大的麻煩,應建議他去申請文建會寫作補助。孫:要不要用特別推荐的方式來處理,行政上應可以解決。田:我想我放棄好了。陳:這還有個問題是:假如我參加比賽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還不希望你給我特別推荐,因為或許我還可以去參加第二次比賽,  或許可以得獎拿獎金,不希望因此被限制住了。因為特別推荐而不能拿到錢,反而害了他。陳:可以不列入正式的得獎名單中,只是覺得還不錯。孫:或許可以有兩個處理方式,一是設特別獎,第二是從評審的決議中去鼓勵。這也只能先問問作者的意願再談了。進入第二次投票每人投五票,按名次的順序給分,第一,五分;第二,四分;第三,三分;第四,二分;第五,一分。投票結果第一名:A7〈薑路〉23分(曹5、田5、陳5、浦4、劉4)第二名:A6〈輓歌〉18分(浦5、曹4、陳4、劉3、田2)第三名:A26〈小公主〉13分(劉5、曹3、浦2、陳2、田1)佳 作:A9〈死因〉7分(田4、劉2、陳1)佳 作:A19〈米努蓋‧海洋〉6分(浦3、曹2、劉1)佳 作:A18〈慕娃凱〉4分(陳3、曹1)佳 作:A2〈雷女〉3分(田3)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