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2000文學的另一種傳統~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詩歌組決選評審會議紀錄整理:于文方時間:八十九年七月三十日下午兩點地點:紫藤廬評審:席慕蓉(蒙古,女)、吳晟(漢,男)、林志興(卑南,男)、廖咸浩(漢,男)、瓦歷斯‧諾幹(泰雅,男)。(以下記錄以字首代稱)這次詩歌組入選作品共計十五件,第一階段先請五位評審各自選出認為的優秀作品(不計名次),統計後並依票數予以討論。第一階段票數統計C3矮人祭:5票(瓦、吳、林、廖、席)C5聽,都市的聲音:3票(林、廖、席)C10相遇的季節:3票(吳、林、席)C12奇異恩典:1票(林)C13長濱之月、INA的歌:1票(席)C20大地也有長眼睛:2票(瓦、席)C22馬蘭童年:0票C24獵人:4票(吳、林、廖、席)C28追尋、追尋:1票(林)C32自由:1票(席)C34邊緣人:2票﹝林、席﹞C35笛娜的話:4票﹝瓦、吳、林、席﹞C36巴托蘭記事:4票﹝瓦、吳、林、廖﹞C37懷念矮靈:5票﹝瓦、吳、林、廖、席﹞C38神話2000:3票﹝吳、林、廖﹞席:每個人先把自己為什麼要選給它的理由、原則說一下...。瓦:當然,大家應該先說明一下自己選詩的原則,或是說對今年所看的感覺是什麼,交換一下意見。廖:這個東西可能對記錄比較有意義。席:讓別人了解我們的標準在哪裡。廖:以後人家看記錄可以學習或參考。席:我其實蠻喜歡這一次的作品,這是第一屆對不對?(對。)剛才...是孫先生說我們詩的份量太輕是不是?我沒看到小啦,  我的感覺還很好。這是我自己的一種成見吧,我比較喜歡一個寫詩的時候沒有要「志在必得」的感覺,我也不見得很公平,  但是我比較喜歡樸實的、真誠的詩。林:剛才看了一下,有個一票是我選的。我在看這個詩的時候,心裡會想到文化的問題,到底是學人類學的嘛,比較容易浮現  「有沒有文以載道?有沒有原住民味道?」的問題,會困擾我。可是像「追尋、追尋」,我會選它,看起來跟原住民都沒  有關係,可是我唸得很舒服,所以就這樣選了。回過頭來想,我們在評的過程中、標準上要不要有原住民的風格?原住民  的風格到底是什麼?我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基本上,是跟著感覺走的,最後並沒有用文化的標準去評判。也許應該容許  原住民有更寬廣的想像和感受。吳:我要坦白說,看了這些作品,有不少的困惑。困惑的問題很多。第一個就是原住民的文學是要設定在原住民的題材,還是  原住民的身份?這兩個我一開始就有困惑。來了我詢問後,好像偏向以原住民題材為主,初審時就有這樣的考量。這樣的  設定我覺得值得討論,因為這是第一屆原住民文學獎,這個問題以後主辦單位是不是能再加以思考?原住民文學的一個比  賽,那你是一定要選擇原住民相關內容題材呢?還是只要他是原住民身份,所寫關於個人的、生活情感的、內心的都可以  參與?因為有些看起來雖然非關原住民題材,但是事實上他整體的生活環境已經投射了。....所以是不是不太好有這樣的  設定?這是我一開始的一個比較大的困惑。  第二,坦白說,我讀了這些作品後有些失望。可能跟我預期的原住民文學....可能是我讀瓦歷斯的詩太熟了,隱約有點拿  瓦歷斯的標準來作比較。不過我所以比較失望的原因有兩個部份,首先是在語言上。我發現它表現的語言很少表現出原住  民的生活語言特色,好像非常現代詩,現代詩的痕跡很重。第二個則是做自省的似乎不夠深刻,如果設定是在原住民的題  材,那對於原住民文化思考反而感覺不夠深刻化。可能是我先有了幾個設定,不過在剛才和各位一起再看一下,我發現其  實基本上它已經有很難得的表現了,這是我簡單的心得感想。廖:我在選詩的時候,不會特別因為是原住民文學就去特別改變標準,但是原住民畢竟有它自己的語言文化特色,我不能說我  會改變我的標準,但是我會調整。就像當初在美國,白人認為黑人和華人不會寫,所以文學選舉裡面絕對不會選亞洲人或  黑人,非白人不選,因為覺得他們的英文不好,後來慢慢才發覺黑人的英文是另外一種韻律,所以他們必須把自己的審美  觀念做調整、改變,因為原來的不夠寬大。原住民的原文的特色怎麼和漢語詩一起表現的問題,我當然會注意到這點,在  這次的詩裡,這方面所做的企圖沒這麼明顯。除此之外基本上我的標準是一致的,第一個是語言,第二個是洞察上的著力,  就看這兩方面用力的功夫。這裡的用力和席慕蓉老師所講的不見得是有衝突的,用力的意思是敢做一些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看似平實的東西可能是花了功夫讓它平實的。總而言之,我希望背後的那個企圖心是可以看出來的,夠有膽量的做別人不  敢做的事。  回到前面關於原住民的文化特色,我不是那麼了解,我太太跟我第一次見面時,她跟我講的是泰雅話,所以我學會了幾句,  並不是那麼深,但是我想以我一個人類文學派、喜歡語文的人來講,還是有一點點的敏感度。我想原住民語言上的特色可  以造成兩種美感上的特色:第一種就是這個文化本身的美感特色,另一個則是它和漢人文化的差異所不經意、或特意所造  成的不一樣所產生的美感,很多時候不一樣就會有美感,也蠻容易的,只要你處理得好一點的話。另外一方面就是它東西  本身的特質,這個對我們就比較困難一點了,但寫作時能處理好,其實說不定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比如說我選了那首〈懷  念矮靈〉,這首詩很多人都選了,顯見大家也有同感,其實它也就是把故事講一遍,可是我在讀的時候就感覺有一種很特  別的韻緻在那裡,不是普普通通在講述一個故事,它有一種在語言上很特別的處理方式,使得我們對這個故事感覺和別人  講的不一樣,我在猜想,這裡面是不是有一些原住民對於這樣一個講故事的態度的呈現,包括語言的節奏,有相當程度的  反應出來,這是我一個外行人的感受。  這些稿子的缺點跟一般所看的是差不多的:比如說,講太私密的東西以致於沒有人能掌握它,或者太直述,讓你覺得他並  沒有想到要做一些跟別人不同的東西。另外還有一個跟弱勢族群比較有關係的是,他們也許一開始寫作時,比較傾向於寓  言式的寫法,他寫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寫國族命運,寫獵人或其他,都在寫整個原住民歷史,或原住民的困境,這樣的寫法  從藝術創作來看,常常容易流於空洞或抽象。這大概是我的感覺。瓦:我先回應吳老師的問題,因為我們參加的對象主要是愛好文學的原住民,當然也包括二分之一血統的原住民,這樣的人都  可以參加,至於文學作品內容是否要表現原住民性,我覺得「原住民性」這個東西其實還沒有真正被確定,恐怕還要再花  一點時間,用上兩期、三期的比賽。對我來講,我當然希望在原住民文學獎的文學作品裡能充份表現原住民性,但它並不  是必然。  我先說這次我看後的總體感覺。以往我們在閱讀現代原住民詩,傳統上有幾個表達的面向:第一種是採擷神話傳說,像  「山中夜遊」;第二個就是像阿能的詩,對現實世界壓迫的控訴;第三種是對傳統文化失落的哀悼或追溯;第四種是對原  住民歷史的反省;第五種是對大自然的讚美;另外是對現代化的反對。可是我在今年這十五篇裡所看到的,反而這幾個面  向很少看到,比較多個人私密性的情懷,換句話說,恐怕那種集體的記憶已經慢慢滑向個人經驗,我覺得今年的詩作是這  個樣子。我的第二個感覺是,以往強調的原住民性,我在今年看到的是一種圖騰式的拼貼,比方說番刀、祭典、yaya、獵  人....,這些都是拼貼在一起的,它已經取代了以往原住民那種內在精神的呈現,也就是說外在的現象已經取代了內在的  意義。我其實很擔憂這一點,這是不是受這十年來的現代化或後現代性的影響?換句話說,八年前或十年前原住民的處境,  由原來集體抗爭的記憶到現在轉變成文化個人式的表演。第三,今年這十五篇詩作有一些所謂容易懂的詩,我看見了散文  的口語化現象,大多是外在的、表相的陳述,而難懂的詩往往是古今、傳統和現在放在一起,比較不會去注意內在的意義。  第四個感覺是和廖老師比較接近,即語言的準確度有些問題。席:我要補充一點,關於四位所提的原住民題材問題。我覺得若是在初選時就做做過這樣的選擇是很可惜的事,因為就不自由  了,我當然知道這是原住民文學獎,但是我是來找一首詩的,我不管它的背景、創作欲望、目的是怎樣,所以初選時就以  要表達原住民的特色而做了選擇的話,我會覺得很遺憾。妙:應該沒有那麼刻意,只是若要在同樣好的文章中挑出十五名的話,在考慮時就會比較偏重於原住民題材。席:我建議在第二屆舉辦時,我們以詩論詩,以自由論自由,不要加以任何限制。廖:它原來已經有血統的限制了。林:這我也贊成。先找到會寫的,再來慢慢培養他,最後能跟原住民文化結合。一開始就用文化使命的大框架,可能會壓死一  些有潛力的人。吳:所以我一開始就先拋出這樣的問題,提供給主辦單位做參考。席:我先呼應剛才廖老師所說的那篇「懷念矮靈」,我略知矮靈祭一二,特別覺得那篇文章進入了整個矮靈儀式的氣氛,賽夏  人那種矛盾又期待的心情。吳:那我們可以開始進入文章討論了。接下來先就一票討論,若原投票者不堅持,即刪去,並進入第二輪的投票。奇異恩典林:我是跟著感覺走,我很喜歡魔幻,所以就選了它。沒有特別的意思。吳:有堅持嗎?林:沒有堅持。長濱之月、INA的歌席:我喜歡的是第二首,第一首很弱,但是第二首裡面有一種很自然的對遠方的呼應,但是也不堅持。林:其實他不要放兩首,放一首大概就...(大笑)追尋.追尋林:我剛才說明過了,因為我唸的感覺很好,是很個人的感情。我也是跟著感覺走,不刻意去說服其它評審,但是如果有可能,  可以請大家再看一眼的話...廖:那要看你的本事,看你能不能說服我們再看一眼嘍。林:(笑)本事不夠,給你們自己考量。自由席:請大家看一下,它很短。廖:你看你看,席老師都請大家拿起來看...(眾笑)席:其實這是一個現況對不對?這是一個原住民的現況,他沒有標榜我是原住民,也可以變成每一個人在生活裡掙扎的現況,  在夢境裡得到某一程度的滿足,只有最後說得太清楚了點。「我已不再是我/只是一個/一個空殼」,整個在說的是一種渴  望、無奈。這首詩我自己很喜歡,可以知道大家都沒有投它的原因嗎?廖:我看這首詩比較失望的是它比較白,比方說「找尋真正的自我」。席:我也不堅持,說完了,如果大家不投票,那這首就下來了。進入兩票討論。大地也有長眼睛席:因為裡面有親情,自然簡單,所以我選它,但太散文化了,我可以放棄。瓦:我來講一下,這首詩我第一次讀完的時候原也想放棄,但是我讀了兩遍三遍後對它有期待,這一篇非常像是「BUNU」的口  述傳統的一個方式。我們以往面對原住民的詩都過份嚴肅,比方說早期的抗爭吶喊式的,到「不古?」採集神話傳說的東  西,比較柔軟一點,這首詩的確有散文化的句子,其實很多台灣的詩也有像散文化的句子,這種句子呈現一種圖像,只要  能創造出這樣的詩的圖像,我就覺得它是成功的。我覺得它很有趣,說大地在四周長滿了眼睛,父親跟小女孩一句一句的  對答,也許在詩的形式不被容許,可是為什麼不可以呢?吳:瓦歷斯所說的一句,對我個人來講是不對的。關於我們對於原住民一開始有設定、有抗爭,以我的閱讀經驗,絕對不是這  樣。我是蠻喜歡原住民的幽默性啊,調皮性啊,老輩智慧的傳承語言,這是大部份一般平地人沒有辦法學來的,這些特質  絕對不是在抗爭什麼,這一點我個人要澄清;恰恰相反的是,這一次我覺得有些太過於強調這點,所以我回過頭來同意對  這篇的講法,我也蠻喜歡這一篇清新的敘述語言。我猜想席慕蓉老師會選這篇大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為什麼沒有選它  呢?不是因為它的散文化,而是太囉唆,廢詞廢句太多了。廖:我當初讀這首詩和讀「懷念矮靈」的態度是一樣的,當作是原住民傳統敘事方式的一種寫作。林:我和吳老師的感覺一樣,我最初的感覺還不像在寫散文,而是以為是寫小說啦,因為他對話很多嘛,又是父親說又是誰說,  如果能把這些去掉...廖:對,改一改。林:再把對話留下來,再把語言精緻化,用不同的字體表現對話韻律,其實反而是原住民的詩歌表現之一。我們的唱歌有一種  應答的唱法:首先一個人領唱,後面一個人附和,就進入詩歌的領域啦,可惜他沒有...席、廖:他前面有...很可愛...林:可是後來就不見了,讀來有點索然無味了。這一點可以建議有興趣寫詩的原住民,以後在技巧上要注意。〈邊緣人〉席:很像在唱歌。廖:有那個味道。林:因為我曾經寫過一個類似的題材,所以我喜歡它。可是他好像寫錯字了,我不堅持。席:打錯字沒關係啦,不過有一點表相,用的番刀什麼的,我也不堅持。〈笛娜的話〉瓦:這一篇在我的評選裡至少是佳作,我整個在看時,覺得可惜前三節沒寫好,並不是他每一節都寫得不好,而是跟第四節落  差很大。但是它有趣的部份不是在最後,而是追尋找回語言的過程中,其實就像驚慌的鹿,像我們或更年輕的孩子已經不  太會講了,他回部落,如果在老人家的場合裡要講一句母語,我的感覺就像這個一樣,他也許需要的就是一眨眼的安慰,  所以我會把它當作是自己的佳作。席:我要請各位看一下,我覺得我要找的一首詩就是在這裡。它是我的第一名,因為我覺得我找到一首詩它沒有管別人,只管  它自己和對象的感覺。剛才你點頭,我在搖頭,你說前面三段不太好....,就是因為前面三段他循規蹈矩,按步就班,人  家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然後第四段心裡面的東西就跳出來了,所以你覺得前面三段沒有跟第四段連在一起,但是我卻  覺得他是走別人規矩的路,走著走著,碰,心裡的那個東西跳出來,所以會特別心酸,因為原來是那麼平穩在做,可是後  來有個東西忍不住出來....。一首詩自己可以說話,這首詩我看了很感動,我的評語是:很真摯,很完整,透明的。你可  以說它是任何一個人對傳統的追求,不用限制在原住民身上。它讓我蠻心酸的,不管在學校裡面得到什麼智慧,野性突然  就跑回來了....,這是我的第一名,大家可不可以拜託拜託給它一票?(眾笑)你們給它佳作就好了,我給它第一名。吳:在所有作品裡,這首的確是比較有完整性,沒有大問題的。但是先提幾個小問題。比方說「嚴肅的人生縣...」席:那是個錯字,或是多了一個字。吳:「赤腳著腳跟自由跳躍」...林:對,我也對那句有意見...席:我想是赤著腳跟...吳:赤著腳...廖:跟自由跳躍...席:赤著腳跟自由跳躍,也可以...吳:還有一個是「眼神透出冰寒的亮光」,冰寒?這都是小問題。第二個我覺得值得商議的地方是轉折太薄弱。它的意思是:  母親教了我母語,成為原住民,成為山林的子嗣,由於被整個教育體制所壓抑歧視等等因素,而害怕說出母親的話,我覺  得這個轉折很薄弱,看不出為什麼會害怕?只是整個教育系統的書袋關係嗎?這樣是不是太快了?林:其實那是原住民的普遍經驗,特別是第三段是一種自卑心情...。吳:我的意思是轉折太快。林:會不會是要故意強調對比,第二段強調正統教育帶給他的傷害,第三段就是要凸顯...吳:沒有錯,我懂,可是我覺得太薄弱了,不夠震憾,讀起來感覺不到他受了很大的傷害。瓦:對這篇我的評語是寫:對於母語的失落鋪展不完整,使得最後一節的拔高顯得突兀。席:可是它不只是對母語的失落,包括自卑心理都說出來了。吳:事實上這首詩我的體會很深,不只是原住民的語言,包括我們小時候講台語被處罰被壓抑、被歧視、被掛狗牌、叫到升旗  台上處罰、講台語就是低等人...,因為我太清楚,所以會覺得實在轉折太薄弱。席:沒有哪一位能給它一票嗎?它就進來了。瓦:我也是呼籲給它一票。林:廖老師還沒講話。(眾笑)廖:讓我再想一想。吳:好,我同意列入。(鼓掌聲)林:我也同意列入,因為我原先很重視錯字的,基本上既然要投稿應該自己要多看幾次...席:也有道理,投了稿自己也不看...廖:也沒幾個字嘛。進入三票討論。〈聽,都市的聲音〉瓦:有沒有誰要先強力推荐的?林:我會選它,是因為我的碩士論文是寫都市的,它喚起了我的都市經驗。席:論文寫都市的什麼?林:卑南族的都市適應。所以它喚起了我原住民的都市經驗,這個是憑感覺的。席:我覺得它比較從容,有一些悲哀,反而用另外一種角度,像吳晟老師說的一點點的幽默感。但是它的語句我不是給得很高,  但是我不會放棄這一票就是了。我給它的評語是:樸實、平穩。廖:席老師每次用詞都很漂亮,兩個字就解決了。從容,跟我的想法很接近,可是我還想說點什麼....。這首詩很有一些創意  的地方,像我剛才說的,敢做一些別人不敢或沒想到的事情。不過它還做得不夠徹底,讓別人抓得不清楚,比方說第一段  的結尾它說:我是快樂的高山人,其實它是有點自嘲;就像它每一段的處理方式,它究竟是不是真的在自嘲啊?應該是,  可是它給的線索不夠準確。我喜歡它處理的方法,爬到鷹架上,那是一個落魄的經驗,可是被拿來自嘲,第一段我就覺得  蠻有意思的,第二三段我也有同樣感覺,也是自嘲...,可是最後一段的轉折有些問題...。林:忽然開闊起來了...廖:對,最後一段就比較像席老師說的,為投稿而寫的...(笑)前面三段是不錯的作品。席:它也有錯字。廖:錯字我是不以為忤的。瓦:我是以詩論詩,我第一個注意到它的題目和內容,它扣題扣得不準,都市是客體,主體應該是他自己,那是他自己的聲音,  不是都市的聲音。如果它的題目是:聽,我的聲音!我或許...廖:這個我不同意耶...林:我也不同意...廖:你這樣一說,我仔細想,反而覺得它這樣說是有點反諷自己...林:如果它寫的是我的聲音,這個詩就很弱了....,就不會喚起我的都市記憶了。  我還比較欣賞的是,它還嘗試把原住民很俚俗的某些語言拿到詩裡,比方說把維士比和咖啡納到詩裡,也許不是很美,但  是未嘗不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所以我對它有獨特好感。吳:那麼我是比較強力反對的。席老師講它平穩是絕對沒錯,可是妳說從容,卻不必然。其實它對比太過於鮮明:社會新貴及  赤貧、鄙視族人的嘴臉、虛偽包裝、侵略的臉孔....,像這些語詞都是很緊張的。而且事實上這樣的題材處理其實是沒有  創意的。剛才廖教授講,它有氣魄做別人不敢做的,但是做得不夠,我覺得它在題材的處理上是平庸的。這樣的題材和表  現的意象上幾乎是通俗化了。對詩的創作上來講,我是覺得不可取。〈相遇的季節〉吳:這和我選〈大地也會長眼睛〉的道理是一樣的...,還有誰投?林:我。我會選它還是跟著感覺走,我喜歡它的第三段,有感動。這邊可以討論一個問題,在漢語詩中夾雜著拼音字,大家的  看法怎樣?廖:我想是沒什麼問題,只要去註釋就好了,而且註釋了一陣子後大家就知道了。瓦: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它後面有註時,上下引號部份其實可以不用,讓它越自然越好。席:它不是我最喜歡的,它是比較...我現在不敢兩個字兩個字講了...(眾笑)它比較自在啦...廖:還是兩個字...席:它講這個,講那個,不太在乎連不連貫...吳:我也是兩個字啦,我是喜歡它的清新,整體的作品都比較重,這首詩清新可喜,非常生活化,很貼切。第一段不太好,但  是二三段有原住民山地生活的景象,情意很清楚地流露在裡面。林:第二段不在我的喜歡的原因是,太多詩都有用到一個我很不喜歡的詞:番刀,它們用這個字而不自覺,如果換一個字,叫  山刀之類的,那就很美了,可是那個就卡在我的眼睛裡,我就沒有辦法跟著感覺走...變成關鍵字了。席:非常有道理。我對第三段的「二十年」有一點意見,一個人沒有那麼快老,二十年不夠,恐怕要四十年才夠...。林:席老師我跟您報告一下,原住民的命很短,(眾笑)平均年齡五十幾歲而已,跟大社會相差十五年到二十年...。吳:如果作者是二十歲,他回想父母結婚的二十年前,應該差不多。番刀有時不一定是有歧視的味道,連我自己都會用到。林:因為我已經有自我意識了,所以它就變成我眼中很搶眼的字眼,當我覺得還有更好的詞語可以替代的時候,它就變成我心  裡的疙瘩。吳:那如果這篇入選,可以建議作者一下。神話2000廖:這首詩還蠻完整的,相對於大部份的其它的詩作,這篇的語言運用掌握能力也比較強。就語言的流暢來講,前面你們講的  〈相遇的季節〉這篇算是最好的,可是語言那麼流暢時,有時會讓人感到悵然若失....。它有沒有想要把原住民的文化特  色帶進來,雖然我同意不要太強調原住民素材,但是這個比賽也有鼓勵作者跟自己的文化傳統接觸的目的,我讀詩比較喜  歡被很愉快地「卡」到。我喜歡這首詩有一些面對世界的冒險態度,比較失敗的是它說「時代巨輪」....席:有嗎?啊,還有番刀耶...廖:我在讀番刀、鯨面時,把它當瓦歷斯的方式在讀,所以沒有多大問題,(眾笑)但是我比較怕「時代巨輪」之類的,它突  然間從一個想要獨創語言掉入一個俗套裡了。有點詫異。最後兩段比較弱,但對一個寫作的人來講,這樣完整的結構是可  喜的。初學者,我不怕他作怪,但很多會在過程中迷失弄得支離破碎,那是很常有的事,有些人要鼓勵他在詩的領域中闖  蕩,這首詩我是這樣來看的。林:讓我會感覺到流暢、文字和意象的成功是前面三段,後面就弱下去了...廖:從「歧視炸彈、時代巨輪」那個地方開始的。瓦:我雖然沒有投,但是因為我只有選五票,我的第六篇是這篇。雖然它有對原住民處境的悲懷啊,也使用原住民象徵的圖騰,  但是我自己比較在乎的是,對於兩千年的神話的創造企圖在哪裡?如果你要扣住兩千年的話,比如我們在寫歷史詩的時候,  如果我寫一九一○年,那我會扣住一九一○年那時的事情,可能是自己寫詩寫多了,我很擔心扣題和行文會搭不上線。林:我贊成。我剛說它的神話醞釀有一點成功,你點破了我,可能它在兩千沒有成功。(眾笑)吳:這首詩的結構完整。我非常同意這個詩的題文沒有緊密相扣,我有點遲疑的是,它用詞的準確性,像「失去往日傲然凌風  的氣度」、「不知佈滿多少枚岐視炸彈的城市中」,落入了「大家都在歧視我」的定位,破壞了詩的準確性,不容易捉摸。進入四票討論。〈矮人祭〉、〈懷念矮靈〉席:因為我喜歡另一個描寫矮人祭〈懷念矮靈〉喜歡得不得了,〈矮人祭〉其實很美,恐怕是因為我覺得很多東西沒有剛好說  對,可惜,所以我沒有投它。林:有些詞句我同意席老師所說,確實是不夠準確,但是我很喜歡它把祭典中的芭蕉葉、木臼、臀鈴、肩旗、赤楊木....,這  些都是矮靈祭的重要用具,它入詩了,而且還入得蠻巧妙的,我的感覺就又上來了,但有些句子確實拗口。席:拗口沒關係,但它最後一句「恣意展現族群生命的無限遼闊」實在很可惜,這麼清楚。吳:就整體結構來講,〈矮人祭〉這一篇是最嚴謹完整的,具象的東西很適切地搭配在每一段中,祭典的儀式和情境...林:他對文化蠻有了解的...吳:對,而且安排在每一段的進行裡,是很難得的搭配,雖然說最後這一句有點太露了,但從前頭開始的氣氛經營,可以彌補  它。〈懷念矮靈〉是謙卑的,而〈矮人祭〉則是不亢不卑的。林:兩首我都很喜歡,〈矮人祭〉是場景側寫,〈懷念矮靈〉則是進入到整個祭典的精神裡,我參加過矮靈祭,也讀過資料,  了解賽夏和矮靈之間矛盾的情況。〈矮人祭〉寫得很美,〈懷念矮靈〉更給我一種很特殊的氛圍。如果〈矮人祭〉最後一  句沒有,就剛剛好了...廖:即使沒有也要打點啊,它是四句四句的...(眾笑)瓦:這兩篇我都非常喜歡,要分出高下是很矛盾的。所以我試圖找出矮靈祭到底是什麼?我們曾經跟賽夏人談過,發現矮靈祭  贖罪和敬畏的部份會多於懷念,所以〈矮人祭〉來說,由祭典開始到完畢,結構完整,每節四行,情緒的壓抑很節制,表  現出對祭典的贖罪、尊重和畏懼;而〈懷念矮靈〉則是文字節制有感情,行文不急不緩,對矮靈的懷念多於懼怕。如果是  從矮靈祭來看,我會選〈矮人祭〉,扣住矮靈祭典的本質精神,節制的文詞比較能表現;當然我也同意〈懷念矮靈〉有進  入到矮靈的氛圍,但如果要比高下,我會選〈矮人祭〉,如果不選高下,兩個我都願意讓它進來。(眾笑)林:我覺得〈懷念矮靈〉不只是懷念,它只是把敬畏隱藏起來,你看最後一段「讓我們之間的夙怨就此了斷吧請求您TaTa」,  敬畏浮現出來了,不斷請求修好的本身就有不得不的恐懼在裡面,我覺得它處裡得更好,進入到矮靈的深度靈氣。席:對。吳:〈懷念矮靈〉對於矮靈祭的由來敘述著墨較多,而〈矮人祭〉則是把故事附在後面,純粹用深化的思考做題材,比起來就  有較深刻的思考性;〈懷念矮靈〉則是有比較多的敘述性,也因為這樣,我發現在閱讀的時候有不斷重覆的感覺....林:那是原住民語言的表達方式。像卑南族的傳統史詩是一定要找兩對話,「很古老,很古老以前,很早以前,來到這裡,我  們在這裡...」有不厭其煩的表達方式...吳:是這樣喔。林:所以我才覺得它有扣到文化的要素,而且有進去到裡面把味道展現出來。吳:受教了,謝謝。廖:其實很多口傳的史詩都有這樣重覆性。席:我完全不了解,可是也有受到美的感覺。廖:假如要我做一個決定,我會把〈矮人祭〉放在〈懷念矮靈〉前,因為〈矮人祭〉把整個神話以個人觀點重新呈現,〈懷念  矮靈〉則是代表群體的聲音,初學者要學這樣的寫法可能比較容易。我在看這兩首時想到了楚辭和詩經,詩經雖然不是敘  述性的東西,像「頌」裡面有些跟儀式有關係...;〈矮人祭〉則像楚辭,經由自己的視角重新詮釋神話。吳:等一下投票時,不必一定兩首二選一嘛。席:我可以加一票進來,原來我很不喜歡它的最後一句。它是很像楚辭,華麗。林:我覺得〈矮人祭〉努力刻意營造祭典的氣氛,〈懷念矮靈〉則是自然地進入祭典的心靈。〈獵人〉瓦:這篇只有我沒投,說明一下我對這篇的感覺。這首詩以獵人為主體來描述,文字都非常陽剛,我覺得它似乎把獵人化身為  無所不能的個體,反而矮化了大自然的力量,恐怕要注意的是,獵人的出現是大自然塑造出來的,獵人和大自然間的互動  在這裡面是看不到的,所以我選的六篇裡沒有它。林:我選了十篇,有納入這篇。還是文字的問題...吳:對。感覺上還不錯,但是這篇問題很多,例如第三行「新生的獵人卻卻」、第二段「雲在海面的水平」、「讓夏日的光線  終日灑泳」、最後一段的「萬物況況」...(眾笑)林:太創造了,有冒險,但是沒有成功...(眾笑),我肯定它的冒險啦...吳:第二點,它是在征服大自然...廖:像西方的英雄。吳:對,像西方的勇士,沒有對大自然的尊敬。林:原住民打獵不是上山就打,還要先做儀式...瓦:對,對。林:開獵之前,至少卑南族會要先做儀式,經文會說:「請山神賜予所餘....」,剩下的才給我們啊。原住民對山川的自然文  物的情感,這個精神沒有被貫穿下來。吳:受教,受教了。廖:這真是個西方典型的悲劇英雄。席:我沒有意見。巴托蘭記事席:又是我沒投?它太長了吧,好累喔。妙:這篇篇幅的問題也是要考慮...席:我不是因為篇幅考慮,而是它好累喔。廖:蠻累的。不過我很佩服他的勇敢。吳:其實我要很坦誠地說,我不敢不投,是因為我實在完全看不懂...(眾笑)這個開玩笑啦...。我很佩服它創作的經營,在  所有作品裡這篇的形式算是最博大的,可是我不太清楚它的內涵,這個部份要請兩位指教。瓦:基本上它是一個歷史事件,所以我大概講一下我所知道的。巴托蘭記事是太魯閣戰役其中的一部份,第一式是作者去找老  人家口述,去採訪,他想知道戰役裡是怎麼發生的,所以去找老人家,「沙卡亨」就是一個老人家;第二個部份他去探訪  木瓜溪,因為這個部落就在木瓜溪上游。  我先跟大家解釋:第一首的第二行「高沙系統」,高沙系統是很大的一本書﹝注﹞,這本書雖然有把「泰雅」的部份弄出  來,卻也不完整,並沒有把整個家族都寫出來,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有在認真的傢伙;第六行,「希利克」,是我們「泰  雅」的族鳥....林:占卜用的鳥,要去打獵時要聽鳥的聲音,方向對,就是吉祥,可以去打獵;方向不對,就不用去打獵,小時候都希望它往  不利的方向去,就可以休息了。瓦:第二頁的第七行的「白石」,是聖山之一。在第一篇裡這個年青人去找老人家,想了解巴托蘭戰役,也呈顯出當代年青人  對歷史已經忘了,對文化現象也失落了,老人家給他喝蛆肉湯,他喝不下去,偷偷倒在地上。  第二是他去探訪木瓜溪,希望去印證這件事情。第二段第二行的「耳洞」,泰雅有穿耳洞的習慣,然後會放耳蚌?,這是  有神話故事在裡面。早期耳蚌可以掛煙斗,還可以藏小米,以前說小米只要兩三顆就吃不完,鹿呢,拔牠的毛,肉就吃不  完,後來人類太貪婪了,所以就沒有這個東西了。我們會象徵性地把小米放在耳蚌中。接下來的「喀來堡、木瓜、巴卡散」  都是部落的名字,他沿著部落一路去做探訪,其實這些部落已經遷徙,上面都是老部落,可是日據的老派出所一定還會在  那裡,所以他寫「在櫻花鋪蓋的和室內跪伏天皇威瀛」...。  所以我自己在讀這篇東西時,可以看到它幾個部份:第一個是它的文字都非常長,很濃厚,可以增加歷史的厚度;在十五  篇詩裡,我們看不到另一篇像它這麼有企圖的,希望和歷史作一些反省的詩,但這一篇語言的精準度,像弓劍在射的時候  經常歪得亂七八糟,這是最要命的。但這一詩兩式是很有意思的。林:我之前參加的花蓮研討會正好在討論這個,所以對史實就了解了。它若在文字上成功的話,可以醞釀出史詩風貌。可惜文  字不是很成功。本來是不選的,後來參加研討會了解了,才選了它。企圖心值得欽佩,語文的用力有待琢磨。有沒有獨特  的吟詠方式...?瓦:他其實是很用力在寫,裡面有很多泰雅的東西...蠻有創意的,他不希望太俗套...廖:這麼大一篇,那些其它的都可以被我原諒了,讀詩時出現一兩個句子很好,我就很高興了,這首詩裡就不斷出現很精彩的  詞句,像「先是喀來堡然後是木瓜接著就是巴卡散美麗的緩坡地」,哇,看起來很隨意的一句話,他就能入詩,剛講的  優點都有同感。比起其它來說,光是企圖心和各個面向的冒險...林:他用了很多典故,可是沒有加註...廖:其實還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沒有一定要知道誰是誰,詩有時候可以稍微..有些典故會想知道,但不見得是絕對的...(妙:這篇篇幅較長。之前主辦單位發佈過兩次消息,一次不限長度,第二次限制在三十行以內...,評審有什麼決定?)廖:變成評審可以來決定。林:我知道他的文字很用力,在讀的時候一直浮現原住民的臉,可是建議在文字上要繼續磨練,增加詩的溝通性。瓦:我建議不要讓它沒有,因為它代表了一種...吳:這一篇我要鄭重向各位請教,我了解剛才各位講的,讀詩不一定要清楚了解,雖然它有出現幾句蠻好的意象的句子,但是  就整首詩來講...這首詩我讀過最多遍,我很用力認真地閱讀,真的閱讀障礙太多了,我掌握不到題意...,這樣的詩我們  應該給它多高的評價呢?他認為大家都應該懂的,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巴托蘭、沙卡亨是誰...林:詩有兩個障礙:一個是文化障礙,一個是語言的障礙,可是真正寫詩寫得好的話,應該讓詩沒有這兩個障礙,從這個角度  來看的話,它好像不太...。席:對。廖:這很難講,你剛才說的我同意,我看完的時候會看看後面有沒有註解,的確有個缺陷在,但是如果附上註後,對我就沒有  完全問題。你說它不準,我看也沒有歪到哪裡去。他寫這首詩來的時候,可能假設評審是什麼都懂,這是他的不對,但加  了註後,幾乎不會有什麼問題,我看不出來讓人不懂的地方在哪裡....。這種現象難免會出現,尤其是講異國或跨文化的  時候....吳:它完全沒有註,可能是有些錯誤設想,這些神話或背景說明一般讀者都不了解,要進入這首詩的核心或精神是有困難的,  若要選入,建議作者後面要補充註。席:但我覺得不是注的問題,它少了烘托的東西,詩要不能靠註烘托,詩要靠語句烘托,看完典故之後,你得讓我一路跟著你  下來,一個不知道的人名是我的障礙,你把不知道的人名就都給我了,這不公平。瓦:這首詩對我沒有障礙,寫了好幾年的詩,只要寫到yaba,就要註明一下,yaya,又要注名一下,後來我很討厭去註這些東  西,以創作者的角度來講,我會試著把語言跟文字弄平凡一點。美洲原住民書寫有一種有趣的策略是,我盡量不給你註解,  如果你不懂就自己去找,那是從文學運動的角度去看。這首詩可以作為當代的年輕人一點參考,怎麼樣去找到一個歷史事  件,訴諸感覺,有歷史反省的,我對他特別有期待,我希望尋找接下來的原住民寫手,有沒有值得期待的?我覺得他是一  個可以期待的。廖:這首詩有深沉的反省,觸及的議題也很多,很具體,它需要再鼓勵,能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肯定。席:我覺得不是註的問題,像「柔順的西華筆尖在綠格框架內滑動黑色古老的語言」一行字都看得懂,仍覺得累。吳:對,企圖很好,但是語言上不一定要弄得這樣緊張...廖:我主觀的看法是這件事情本身是非常累的事,他不願意讓你咕嚕咕嚕從頭溜到尾,故意讓你慢慢唸,讀到頭很痛,用力想  ...,中間有張力在那裡...吳:是這樣嗎?有刻意的囉?它就是要讓你刻意讀得頭昏腦漲囉?...廖:我覺得他是刻意的。他可以處理非常輕鬆的句子,但是一些比較前衛的東西不希望你一下就穿透直接進入訊息,它故意讓  你在管道內不斷逗留。我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是這樣,但這是我的詮釋,我想他是故意用力的。拿任何一首長的史詩來都是  這樣,你不會全懂,要去找註解...席:如果是做為史詩的話,它的壓縮性是我的障礙,也是這首詩很可惜的地方。我覺得一首詩並不需要太多的註解,要能從詩  本身去感覺,去透露他所要表達的,而不是加不加註的問題。吳:一首詩應該要有縮有張,至少有喘息的地方,不要整首詩都用這麼多的壓縮...。廖:我並不覺得它通篇都是這樣,它是用穿插的方式。關於這篇詩的討論觸及到這次一個很核心的問題,就是文化差異,剛才  一開始在談的「原住民性」要怎麼出來?我們評審怎麼面對這個問題?要審慎思考。最後入選的有八篇,第二次投票由各評審選出名次席慕蓉1.懷念矮靈2.笛娜的話3.矮人祭4.相遇的季節5.聽,都市的聲音6.獵人7.神話20008.巴托蘭記事吳晟1.矮人祭2.懷念矮靈3.笛娜的話4.相遇的季節5.巴托蘭記事6.神話20007.聽,都市的聲音8.獵人瓦歷斯‧諾幹1.巴托蘭記事2.矮人祭3.懷念矮靈4.相遇的季節5.笛娜的話6.聽,都市的聲音7.神話20008.獵人林志興1.懷念矮靈2.矮人祭3.相遇的季節4.巴托蘭記事5.神話20006.聽,都市的聲音7.笛娜的話8.獵人廖咸浩1.巴托蘭記事2.懷念矮靈3.矮人祭4.神話20005.獵人6.聽,都市的聲音7.相遇的季節8.笛娜的話依排序加成,最後的名次為第一名:懷念矮靈第二名:矮靈祭第三名:巴托蘭記事佳 作:相遇的季節、笛娜的話、神話2000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