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1996第一屆山海文學獎-得獎者作品/名單達海‧閔奇暖(漢名:蔡善神)族別:布農族重拾自信心||布農殘障庇護所中心快樂的員工  早上十點多鐘,錄音機裡「好像」放著國語老歌,伊曼柱著枴杖,正在操作吵雜的割石機;尼安的手,忙著整理伊曼切割後的石板;拉拿則在另一邊,用眼睛做最後檢視「石板屋」的工作;而馬蘇達在一旁,一副閒閒沒事幹的樣子。然而,他們的臉上,都有著一樣的表情一微笑。  突然,伊曼關掉割石機,大叫:「馬蘇達過來幫我一下。」馬蘇達緩緩的走過去,原來,有小碎石從割石機,飛進伊曼的眼睛。馬蘇達用手撥開伊曼的眼睛,往裡面吹了一口氣。  此時,錄音機放的音樂,可以聽得「很」清楚,「自從和你初見面,我就念你到今天」一幅溫馨的畫面,加上這麼有感情的歌,伊曼一聲:「舒服多了!」,眼淚從紅了的眼睛流下來,馬蘇達趕緊說:「你不必感謝我而流淚嘛!」  其實,誰都知道,是小碎石讓伊曼不得不流眼淚的。難怪尼安會說:「馬蘇達,你少臭美了。」  很快地,伊曼又重新啟動割石機,大伙又回到先前的動作,祇是這次馬蘇達不再閒著,而是坐在尼安旁邊,和他同樣的工作,拉拿還在做檢視的工作,錄音機放的音樂,又開始聽不清楚了。他們是愛笑的殘障人士  沒錯!伊曼、尼安、馬蘇達、拉拿,四個人都是領有殘障手冊的殘障人士。伊曼和尼安,有枴杖幫助行走;馬蘇達有輕微的半身不遂;而拉拿的問題則是││長短腳。總之,就如馬蘇達所說的:「我們都是跑不快的人。」  伊曼今年三十八歲,天生的小兒痲痺,讓他不得不使用枴杖行走。從小就離開部落到都市工作,「我換過很多工作,祇是每個工作,都讓我有挫折感,而且也沒賺到什麼錢。」他繼續說:「殘障者找工作,簡直比登天還難!」  四年前,因為父母雙雙去逝,才讓伊曼決定回部落。伊曼至今未婚,問他為什麼?他笑著回答:「人長得太帥了嘛!」仔細看他,還真的挺英俊呢!  滿臉落腮鬍的尼安,是砍竹子時,被身旁失控的怪手(挖土機)壓斷了一條腿。他回憶三年前的情況時,說:「太恐怖了,我聽到腳骨碎掉的聲音」,沈默了一下,繼續說,「其實,最痛苦的,是在我受傷後,我不能工作賺錢,家計一度無法維持」,他又停住了,檢起枴杖站起來,似乎不願再提起這傷心往事。突然一聲後說:「反正我和我家現在過的很好。」  馬蘇達曾經幹過警察,他自誇說:「我是四個人中,學歷最高的。」但提起他的傷心往事,他臉上的笑容不見了。憤憤地說:「警察有什麼了不起,要不是我半身不遂,我現在也是警察啊!」他說到,當他脫下制服時,他就開始厭恨警察制度,開始埋怨政府。他說了一大堆,結論是,他憎恨社會及政府,對待殘障人士的態度。  唯一的女性拉拿,和伊曼一樣,是天生小兒痲痺。拉拿不太愛說話,她的解釋則是:「不是我不喜歡說話,我是怕一說話,就講個沒停。」說完,她自己大笑了起來。  跟他們談話是舒服的,你很快可以發現,他們是「愛笑」的殘障人士。布農殘障庇護中心  他們工作的屋外門口,釘了一塊板子,上面寫著「布農殘障庇護中心」,而伊曼他們就是這裡的員工。這個中心座落在臺東縣,延平鄉,桃源村的郊外,於一九九三年十月,由延平教會牧師白勝所創立。成立的目地,是要給部落裡的殘障人士工作機會,進而改善他們的生活。  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製作精緻的小石板屋。尼安說:「石板屋是很文化的東西,因為布農族在傳統上,就是住石板屋。雖然自己沒什麼藝術天份,但對它有特別的感情。」拉拿也說:「做石板屋不會用到腳,對我們這些手指頭靈活的人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困擾。」  小石板屋用石片及石粒砌成,宛如一幢可以供人居住的房子。小石板屋不會很重,普通的小孩就可以抬得起來,但得非常小心,若掉了,伊曼他們的努力,就付之一炬了。小石板屋可以剛剛好地,放在電視機上做為觀賞用,若放在平常的書桌上,可能祇會佔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空間。  伊曼說:「製作一幢石板屋最快需要三天的時間,祇是那樣我們會累一點。」材料買好後,就要開始用吵雜的割石板,或細細長長,或方方正正。切割時要注意小碎石飛進眼睛,否則會像伊曼一樣地掉眼淚。  切割完後,再用砂布把石片磨得平滑,馬蘇達說:「愈平滑愈有快感。」磨完了,開始做堆砌的工作,這個部分最要小心,通常也是最花時間的。  砌完後,祇要再塗上亮光油,工作就接近尾聲了。馬蘇達說:「當你看到石片往始有反光時,你就可以知道,一幢新的石板屋就要大功告成了,剩下的也祇是檢察的工作了。」  拉拿說:「我相信,我們做出來的石板屋是完美的,所以在檢察時,我們很難看出有什麼缺點。」而新的石板屋出爐時,也是他們最快的時候│伊曼說的。  關於石板屋的銷售方式,滿特別的,其銷售方式為│認購石板屋。  一幢石板屋價值臺幣一萬元,可以一次付清,也可以分期付款(沒有利息的)。尼安說:「我想,社會上有愛心的人,應該很多吧!要不然我們也不會收到那麼多訂單。」白牧師也說:「一萬元應該不會很貴吧!當你拿出一萬元付帳時,你要知道,你的愛心已經在裡面,愛心是無價的。」  布農殘障庇護中心還有一個人,必須要提到,他是員工們又愛又恨的│工頭,白光榮先生,他同時是白光勝牧師的弟弟。他每天要負責員的接送,及工作計畫的安排,當然也肩負監督的工作。馬蘇達開玩笑地說:「他是中心唯一腳很正常的人。」白光榮是個很負責任的人,也難怪員工對他又愛又恨。老闆│白光勝牧師  布農殘障庇護中心的創辦人,也就是員工們口中的老闆│白光勝牧師,他和伊曼,拉拿一樣,也是天生小兒痲痺,也用著和伊曼,尼安同樣品牌的拐杖幫助行走。  白牧師臉上顯出堅毅的說:「我知道殘障者的痛楚,臺灣社會是會讓殘障者碰壁的,而原住民更是社會上的弱勢,所以,我一定要幫助我的族人。」  下肢殘障的白牧師有著無數不愉快經驗,他曾經考進師範學院,也考公職,但祇因他是殘障,所以一再被拒於門外,最後,他決定走神職路線,因為神學院是不會排斥殘障生的,後來,他和平地籍的學妹李麗雪結婚。  畢業後,回到家鄉,做部落教會的牧師。「我發現部落裡的問題很多,在教書、經濟、土地、文化上都有毛病,而教會林立在部落的四十多年裡,做了些什麼?」於是他決定開放教會,供社區裡的小孩唸書。他說:「世界上最寶貴的,不是石油,而是小孩。」所以他最關心的是小孩子們的教育。每天早上及放學後的晚上,他要求小孩們到教會唸書,他和師母還充當老師呢!每年寒暑假有大專學生到部落辦教育營,現在讀臺北護理學院的余亞萍說:「這對我們太重要了,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補習的機會。」  孩子們的升學率大增,已有不少人考上了大專院校,白牧師說:「以前要考大學直是天方夜譚,但今天我們看到了一點成果。」後來,白牧師重蓋一間大教堂,他說:「教會應該扮演社區的中心角色。」沒錯,教會果然發揮了很大的功能。  白牧師說:「我發現落裡的問題,還是很多。」於是他往計畫成立「布農文教基金會」,這樣的夢想,在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七日「布農文教基金會創立記者會」時實現了。  基金會下設有若干單位,計有:布農幼稚園、布農文化發展協會、布農部落屋,基金會也把布農殘障庇護中心,納入它的單位了。  「不要讓布農族輸在起跑點上」於是白牧師設立了布農幼稚園,招收布農族的小孩。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創舉,因為學生已有五十多位了。  而創立「布農文化發展協會」是因為布農文化,在面對文明衝擊時,漸漸的失落了,而協會的工作是在傳承與尋根。布農族長老呼亞說:「我很高興協會能成立,因為我知道我們文化將不會消失。」同時,協會計畫組成一個表演團,也算是為族人創造就業機會,你看,可說是一舉的多得呢!  至於布農殘障庇護中心,已在前面介紹過,在此便不多做敘述。  還有一個最艱鉅的計畫,那就是建立「布農部落屋」,白牧師稱它為「重建布農希望工程」,這項計畫已在進行,所需費用大約二千萬元。白牧師說:「別怕,我們有信心完成它!」  這是一個結合文化、自然、休閒及旅遊的大計畫,也就是說透過觀光,讓外人能更了解布農族,也幫助布農族的經濟窘境。白牧師說:「臺東是臺灣的最後一片淨土,其實不必出國,就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看到美麗的大自然,所賞到傳統的文化,這不是很好嗎?」  「沒錯,這是很好的。到時部落人口不再外流,我們的經濟也可以自給自足,我們的文化也將在這裡傳承著。」白光榮接著說。他們對自己有信心  再回來看看我們的殘障人士吧!  「自從在庇護中心工作以後,我就很少喝酒了,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伊曼說,他以前是別人眼中的酒鬼,他充滿自卑感與無力感,他以為人生就這樣了。「現在我對自己充滿信心」,接著,伊曼露出很有信心的微笑。  馬蘇達爭著說:「幸好白牧師讓我有工作機會,我以為我再沒有工作機會了。當我脫下警察制服時,我開始墮落,我的自尊心受到創傷,太太和小孩子愈來愈不喜歡我,我們之間疏遠了。」現在去看馬蘇達的家,我們便可以知道,他已經改變了,他的家庭會讓你感到溫暖。  尼安慢慢地抬起頭,說:「感謝上帝,也感謝白牧師,我妻子現在不必太勞累了,我現在有事可做,木苴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已經滿足了。」他這次沒有像先前,突然地停止說話了。  拉拿終於又再開口,「我從來沒有做過可以領錢的工作,家全靠丈夫一個人在撐,我不敢相信原來我也可以有職業,我也可以分擔丈夫的辛勞。」拉拿和他的男人生了一個孩子,長得很可愛,現在讀布農幼稚園大班。拉拿最後俏皮地說:「這樣,我家算不算不康家庭?」  他們工資一天臺幣五佰元,伊曼說:「錢雖然不多,但我已經滿足了。我不必再去工廠,忍受別人異樣的眼光與嘲弄。我們在這裡很好,充滿愛及歡樂。」說完,他們四個又露出一樣的表情││微笑。  最後,用白牧師的一段談話做為結束。「我們的社會有太多的不公平,原住民及殘障者,都是弱勢團體,我們要給他們的,是更多的愛與幫助,而不是偏見及漠不關心。上帝創造一個人,一定有他的價值存在,所以不要輕易去否定一個人的存在。當你覺得生活很好時,別忘了,在某個角落,一定還有人在哭泣,伸出你的雙手去幫助他們吧!」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