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2001來自靈魂的觸動~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評審會議紀錄散文決選評審紀錄時間:2001.7地點:紫藤廬評審委員:夏曼‧藍波安、黃錦樹、楊澤、黃敬介、利格拉樂‧阿烏工作人員:總共要挑三篇,那夏曼的前三篇是?夏曼:1、B41,2、B29,3、B23。黃:1、B19,2、B13,3、B33。楊:1、B19,2、B13,3、B33。夏曼:顯然我們今天的差距很大阿烏:1、B13,2、B28,3、B33。敬介:1、B19,2、B28,3、B13。阿烏:B11「回家」好短,我好喜歡。黃:像B13就超過太多了。敬介:B41也不錯。工作人員:現在的狀況是B13有四票,B19有三票,B23有一票,B28有二票,     B29有一票,B33有三票,B41有一票。     B13「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主編楊澤、黃老師、敬介、阿烏。     B19「Hu!Bunun」主編楊澤、黃老師、敬介。     B23「定格的記憶」夏曼。     B28「在A面和B面之間」阿烏、敬介。     B29「失翼天使」夏曼。     B33「回向塔馬荷(TAMAHO)」主編楊澤、黃老師、阿烏。     B41「月兒,今夜請照亮我的路」夏曼。夏曼:我討論的是B29「失翼天使」及B41「月兒,今夜請照亮我的路」,因為這都是我的一票。   B29「失翼天使」是一篇小學老師他在進入到自己部落之後,所看到的一些情景,我想一個作者   他真正要表達他本身的一些使命感,這使命感是一個可大可小的使命感,對我的感覺B29是一篇   失翼的天使,如果從歷史的一個角度去看,至少是戰後一直到現在這樣的一個情景,這樣一個原   住民部落的變遷。我的小孩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似乎顯然已經是進入了部落弱勢民族,在歷史   角色上是不得不去面臨很多的挫折。在這一篇作者他要表達的結構裡並不是很緊湊,他是很有敘   述性的同時也講到他所看到的過程,讓他覺得這些小孩子應該是要被救急,或者是照顧,基本上   後面他是朝向這個體制,所謂的教育單位、新政府如何來幫忙照顧這些小孩子。小孩子父母親領   域也並不是這些小孩子他們本身所希望看到的東西,父母親所扮演的角色顯然已經不是泰雅族傳   統社會裡所給予的父愛、母愛,已經沒有東西了。這裡面隱約中,我們可以看見從小孩成長過程   中的一些變遷,這是蠻傷感的,在這裡作者並未透露他傷感的過程,他並沒有退縮,而是誠懇的   描述這樣的事情。在描述過程我也可以發現的到,在他的格式是有一些很大的問題,顯然他在這   方面並沒有接受很大的一個訓練。對這一篇的結論是傷感,並不是一個令人感到很傷悲的,而是   從這一篇裡我們也可以看得到另一類型的原住民作者,他怎麼去看他的部落,如果部落不單單是   他的部落,實際是全原住民的部落都在發生同樣的事情,可是傷感文學裡,他還有一些自己,這   個是我選這一篇很大的原因。B29我在這裡並不是要挽回,他還是有一些辨正在裡面,因為裡面   實際上你們選的我也不太喜歡。阿烏:我是覺得他的文字書寫情景,用在這實在很不舒服,他的文字使用真的不會很細膩,他的題材其   實普遍存在原住民社會裡都有的題材,你可以說他有張力,他如果掌握的到就會很好,可是他不   是掌握的很好。甚至我會建議他這樣的題材,可能用報導文學的方式寫起來會好一點,我覺得非   常可惜。他真的在閱讀上是不錯,但我覺得不太順暢,所以我才沒有選他。敬介:在整個閱讀過程裡,他在文字的表達,文學上它只是敘述,藝術技巧方面比較不行,可以說比較   沒有藝術技巧。主要敘述小孩子心靈過程及他的家庭狀況,他都只是表面的一個估層,比如這個   老師他怎樣去跟縣政府都只是一個情節的敘述,並沒有進入到他怎樣克服這樣一個心靈,這個反   思部分比較少。那他的主題跟及他篇來講,也不是特別有說服力可以進入前三名。楊澤:我沒有什麼想法,我自己的想法跟他們差不多。黃老師:我覺得他整個寫作很像是一個報告,是一個社會報告,或者是一個訴求的對象,我們這個的場    合很像還是文學的場合,是文學獎的場合。第一,他的括弧特別多,我們一般文學上的表達,    除非是小說,散文大概很少像這種類型,形式設計上括弧是做補充性。第二,他的感嘆號也非    常多,他很多感情只是他的感情不釋放在形式裡面,而是放在感嘆號裡面,所以我把它改了一    下,他不是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非常非常多的感嘆號,他沒有轉換一個文學性的東西,就    直接用一個標點符號來表達他的情緒,從這一點就特別可以看的出有問題,跟其他篇比特別可    以看得出來。夏曼:我回應一下,從你們這樣一個看法,基本上說嚴格一點,他在文字上是有問題,這個我可以承認,   如果他本身對於所有的從淺創作在這方面,這一篇並未呈現出來再深入一點。他的敘述部分,如   果我要求更多的話,可能從審美的觀點去看的話,這一篇確實是有很大的問題在裡面,我剛剛說   這一篇我並沒有要堅持,只是說,只是我再看及他的文章,我的情境並不是在那裡,至於說「失   翼的天使」,我自己本身一個很大的問號?誠如你們所談到的東西,因為你們提到美學的話,他   這一篇當然是不夠資格,如果下次還可以有討論的機會的話,我可以再談,如果沒有必要的話我   也不會堅持。夏曼:B23「定格的記憶」,並不是我認識這位小妹妹,其實我看了這篇文章,我看到標題很突兀,直接   來講一個作者,他究竟要表達什麼樣一個文章的時候,這個作者他心理一定有苦,他已經把它定   格,定格在哪裡?就是所謂的傳統屋的那種記憶。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人把記憶拉回到過去,很回   憶過去,包括其他很多篇文章都是一樣的,我選這一篇,第一個因素對我個人來講,它還是蠻順   暢,只是後面部分處理的並不是很好,似乎有要趕快下車的感覺,它的結尾蠻可惜,我要保留這   一篇,B29我不保留,可是B23我要保留,等你們提出完後,我再提出來。阿烏:它的文字其實是蠻順暢地,重點是因為它放在這許多篇文章裡,它的突出性是不夠的,所以它其   實很難吸引我把它獨立出來,擠進前三名的感覺。整個在書寫上面,我覺得它只是一篇流暢的散   文,只是它的獨特性不是很強烈,它的結尾我想這是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它的結尾有點突兀,   有突然被人掐了脖子斷掉的感覺,我是覺得值得鼓勵他繼續寫下去,但是我沒辦法把它獨立起來。敬介:這一篇我是蠻喜歡的,但是它的結尾讓我沒有辦法把它放進一個明示的地位。但是它的敘述有很   多部分我很喜歡,像他在寫他的父親從台灣回來得時候,他家的燈、米、麵粉,然後他的大弟跑   到後面綁個繩子給他媽媽,那一段的敘述我覺得非常好。還有他的父親從台灣回來,看到他的小   弟發燒,那種對他父親的描述,這個部分我是覺得蠻好的,他的文字技巧還有他對人物個性的描   述,都蠻成功的,在這麼多的作品裡面,他應該算是不錯的。但是就整個文章的結構性來講,結   尾是很重要的部分,你敘述的很好但是到了結尾的地方沒有順利,甚至他的題目「定格的記憶」,   剛剛夏曼講的,他的記憶部分比較傾向形象化,而不是抽象傳統的文化部分概念,如果他的題目   可以更形象化一點,他整篇重點好像在那片鐵皮,他父親為了要使他的家屋更好,到台灣賺錢買   鐵皮,最後的結局是颱風吹走了鐵皮,他父親哀嚎,這幾個場景在整個文章敘述裡是很重要的,   颱風來了還有他父親回來,他媽媽照顧感冒發燒的小孩,她的眼淚不時地流下,在第二頁的地方   最後那邊,敘述的整個過程這幾個場景好像在他的記憶裡是被定格的。我是覺得這篇整個形象上、   敘述上、藝術技巧都很好,只是結尾很可惜,沒有辦法使他進入比較好的境界。楊澤:我是覺得這篇可以考慮佳作,我覺得他很可愛,有一種純真的東西在裡面,文字非常樸實,還有   一種可以叫戲劇性,因為它有電影感,感覺到真實的段落,因為都很真。那個大弟拿了曬漁繩,   有個動作拿曬漁繩給他媽媽,媽媽就說:「你拿曬漁繩給我幹嘛!」其實那種東西是很感人,整   個敘述上雖然雜亂些,可是事實上那種純真的感覺很濃厚,所以讀起來蠻清新地。黃老師:它吃虧的也就在這一點,他的定格就在那回憶上。夏曼:從場景敘述來看,對我們創作者而言,一個作品的結尾是很重要的。可是短篇散文如果結尾是考   慮的一個因素的話,我想有很多篇文章我是不用去看。如果以一個場景,在這方面作者本身所敘   述,父親從台東蘭嶼這基本上是蠻苦實的,若嚴格點講,他並不是很認真的在撲他書寫的結構。   不過,我是希望他是擺在佳作,我並不會堅持要放進前三名。黃老師:這個文章有幾個類型,有一種是跟回家的情況有點類似,就是很爭執、樸實,可是也感覺到經    營設計的不夠,也就是他很直接的把令他最感動,令他印象最深的場景描繪起來,可是這東西    放在這個場合,他會吃虧的地方。這是文學獎,必須要考慮到技巧的經營夠不夠?另外一種就    是,大家都把他淘汰掉的,寫的力量社論,也就是控訴式的,從頭到尾都在控訴,完全沒有經    營眼,是沒有透過感性的層面,而是透過他的憤怒及被壓抑族群的傷悲。夏曼:B41「月兒,今夜請照亮我的路」這一篇的結構撲成,有時我覺得他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轉折,這也   是我選這一篇很大的因素,可能我沒有牽涉到他文字敘述的美感,我是跟著他的佈署來去走。而   這篇的故事,我本身記憶的經驗是,整體原住民部落都在發生的過程,全部都是不管哪一個民族。   蠻感傷的是我可能沒有深入的理解在這篇文章,或許我自探不如這個阿清,他的自卑隱隱約約從   小就開始,也許我很多的感情是放在這一篇來去看,因為我又回過頭來看第二遍、第三遍,可是   其他為什麼沒辦法吸引我,可能我的理解跟大家都不太一樣,當然你們可以提出更多的分析,這   裡面原住民部落不斷地發生這種問題,而是再反映每一個民族嫁給外省人,又回來,生了很多孩   子,好像這是很多原住民部落理所會面臨的,可是究竟他想呈現的是什麼?在這裡我也看不到,   他只是一個過程講他的兄弟姊妹,我選這篇沒有特別的意函。阿烏:我跟你不一樣,這一篇是在我佳作的名單裡面。如果同樣我們是講在原住民部落發生的事,這一   篇和B11「回家」是有雷同之處,他同樣都是在部落不斷地發生,但是就文學性或他的文字,就像   夏曼講的美感,會比B11來的高一點、強一點。另外它能夠吸引我的是,我能夠順著它的故事性去   讀而進入它的情節裡,因此我較深刻一點,所以我會建議把它放在佳作裡。敬介:這一篇也算是我佳作名單裡邊,因為這一次的作品初選進來,有兩篇專門是寫人物,這兩篇比起   來,這一篇是好多了。它的技巧部分還可以,敘述其實有點雜亂,敘述結構不是那麼地順暢,但   是它裡面有幾個部分,比如寫到他媽媽跟他的小孩,看到他們一大一小從田埂走過來,有蛇!有   蛇!變成有澤!有澤!小孩子那種童音、那種感覺在這裡敘述的蠻傳神,還不錯。但是裡面有幾   個地方就是阿清的最後結局,其實也是讓我蠻感傷的,這一個問題好像是原住民社會跟現實社會   面很容易產生的一個結局,一開始他就用他靜靜地躺在那裡,如此地美麗。他說,他想再沒有比   此時此刻讓他更幸福的,這句話我覺得很沉重,從頭再去看開始的一段話的時候,我是覺得蠻沉   重的。楊澤:這一篇也是在我佳作名單裡,我想這裡可能大家的想法會蠻一致的。主題是蠻動人,一開始就有   影像的呈現,如果有缺點的話,就是還是非常跟著某一種事件、某一種經驗的邏輯,就有一點雜   亂,一直卡在那裡,讀起來就是會覺得蠻不順暢的,要告訴我們太多東西,一直講一直講。黃老師:若以寫作來看,可能大部分的人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想到什麼就把它寫出來,那可能是一個刻    苦銘心的記憶,也可能是一個傷痕,但是最後你會發現這種方式可能沒有辦法充分表達,或者    再現那個場景,所以,一輩子都在寫那個場景,一般技術越成熟就越不一樣。今天我們看整個    大陸用報告語居多,一開始大家讀的時候很感傷,一陣子之後,這種感傷太多了感覺會變,他    只要用一個更大的意義結構,吸引讀者進去裡面做更深層的思考,還是停留在最表曾對傷痕的    敘述。今天剛好看的是不同層次都有,這篇是比較初級。敬介:我補充一點,如果這一篇的題材,其實用了小說的形式。他裡面的人物像阿清,他嚐試要琢磨很   多,但是因為他是用散文的方式,他變成只是平面的敘述,他裡面有一些場景,比如說他回去的   時候,小孩子看到他媽媽,那種喜悅但是又很陌生的隔離,像這些心靈的描述如果能夠透過更形   象化的結構去詮釋,一定會更好。另外講到的傷痕文學,我覺得每一篇我們應該要獨立去看,因   為每一個傷,其實都是等質的,他不會因為普通的一種存在,而使他的痛減少。黃老師:可是一般的書寫之後,坦白講就變成消費的東西,讀者本來就是消費者,這種東西就被消耗掉    了。夏曼:我可以接受,如果在這裡用的是文化文學,或者小說來呈現的話,甚至一萬多字的小說來呈現的   話,讓人物更有動態的感覺。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幾乎在這幾篇我們隱隱約約都可看到,現階   段的台灣原住民作者,他在思考上似乎有一些傾向早期傷感的東西,不管是發生在AB混血兒,或   者是純A型原住民,這是不斷地都再發生的一個問題。嚴格講的話,在深層裡似乎並沒有彰顯出   作者他要表現的意境,他的功夫未到更深層去呈現撲成、解析的境界。黃老師:這涉及到組織。敬介:怎樣促及到一個素材,素材是不錯的,但是要怎樣控制他。楊澤:我覺得,他的氣就不太對,那個「定格的記憶」雖然也許很單薄,可是它比較對散文的氣就很怪。黃老師:「定格的記憶」很集中,但是到了這裡就分散了,銘記的點就慢慢抓不住了,也慢慢散掉了,    非常可惜。工作人員:B28「在A面和B面之間」阿烏跟敬介。阿烏:這一篇它能夠讓我有感覺,是因為有一部份比較說服我,他的身分其實是蠻美妙的,閱讀起來我   比較能夠有同理性,不過他有一點,讓我覺得他在裡面重點呈現那種文字很學術性,我大概知道   他的背景,他有點掉在他自己做中文研究的陷阱裡面。黃老師:這個是很要命,他跟夏曼喜歡的那一篇,他欠缺最柔軟、最感性的部分,他沒有什麼細節,他    都不斷地論證,不斷地辯護。這些東西徹底被抽象化之後,至少在散文的脈絡裡變得很空洞,    這應該是很普遍性的問題,可是在他這樣處理,他很像一下子在提高抽象的層次,在這過程中    他把其他的斷掉,他必須要付很大的代價。感性的層次完全淡化掉了,跟夏曼那一篇比,我比    較不能忍受。阿烏:像這一篇文章的出現,對我而言會有一點點的衝擊,因為這種文字使用,就原住民在寫作立場上,   我會覺得他文字使用確實讓人不舒服。黃老師:他外省人嗎?阿烏:沒有!他跟我一樣的血統,一半一半。黃老師:所以,他也可以算是外省人。阿烏:他也可以算是外省人,也可以算是原住民。所以是他自我身分認同的問題,其實最要命的也在這   一點,我們從他的文章來看,他的身分到底是什麼?黃老師:他的文字呈現本身就看的出,外省人還不會吃掉原住民。阿烏:我覺得這是可以討論的,就像我們身分因為雷同,所以我可以了解那個同裡的東西,而且這個一   定會在他的反思中不斷地出現,因為這是他本身的衝突。黃老師:在他這一篇文章內,原住民的那個部分出不來,他還提到母親那個部分,已經出不來了,因為    他感情的經驗已經跟他脫離了,把這些文字部分呈現到變成漢文化的東西在裡面轉竄。阿烏:我是覺得說,如果你是覺得從文字部分看原住民部分出不來,可是事實上在他文章上很清楚說他   之所以被壓抑的部分,他有提出這樣的反思出現。敬介:其實他本來就是要突顯出不來的這一部份,原住民尤其他的身分,這一邊很清楚A面B面本來就是   很掙扎,這題目就很清楚了。他本身第一個血緣就這樣,第二個他所受的文化教育,其實普遍的   原住民都是這樣子。就我的看法,這一篇並沒有落入一般原住民文學舊有的刻究人物,但是他很   誠實,其實他可以朝普遍性原住民文學獎可以認同的去寫,我相信以他模式能力,如果要撲成感   性應該沒有問題,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是一個誠實的展現他自己,不管是他的語法怎麼樣,這   點是可以討論,對於一個文章的美感,哲學性的散文他是一樣有的,議論性的散文一樣,有獨特   性的美感可以去欣賞。這一篇我覺得第一個他主題吸引我,第二個他表現的形式蠻有他的特色,   他不只是一個取巧,就他主題來講A面、B面這樣的呈訴,在這過程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對每   一面不管A面、B面都有自己深刻的認知及認同,因為這兩個並在一起的時候,就產生困惑了。我   是覺得就這兩點來看,如果是從一個比較抒情性散文來看這一篇,當然這一篇是以技巧性的話,   是有點奇怪。如果是從他自己本身在主題經營上來講,我覺得很好。黃老師:我要反駁你的說法,你這麼講,以他文字要經營感情的部分,應該是沒問題。這個可以假設,    可以懷疑的,尤其他這麼做的話,原住民一看就知道他是不是假的,他那種東西到底可不可以    出的來,在這時候我們至少可以發現,至少對我來看,他都是取巧的,他不敢嚐試,他不會去    試。他寫一個再見,只保留在漂流木抽象的層面,他可以去試,可是他告訴我們,他沒有辦法。    他只告訴我們,他沒辦法再現那個東西,他只告訴我們這個而已。楊澤:我想在他告訴我們的過程裡面,我看這文章就是說,他唯一讓我有感覺的地方是在他老師跟他講   說:「你可以不需要寫原住民的文學」,他這個蠻誠實,這是唯一讓我覺得不錯的地方,他說:   「老師我一直很驚訝,一直不知該如何說起,我在困惑中很想倒立。」唯一在B面之二可以到看   到他告訴我們,他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可是他在整個過程裡,後來扯了很多東西,像最後他提   到他媽媽的合唱團,那個解釋很怪。A面之一後面,後來又重複,他每天要蹲在那裡拔草,不知   道在幹麼?還有A面之五,他又重複一遍,B面之五這個文章的最後結束,他講的那些東西,我覺   得他真的很宗教,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然後他講到「良知」、「良心的行動」,就是讓我感覺   他自己蠻迷失。黃老師:沒有一個著力點。阿烏:他用了一個很抽象的文字。黃老師:我們寫作還是要找出路,他在這一點不負責任,至少給客人留下出路。楊澤:他有,是要找,我的意思是他後來有講到自己的父親、母親的部分,因為他講說爸爸是怎麼樣,   又來事實上是媽媽,因為媽媽生病,我們搞不清楚他發生什麼事?有一次崩潰,第二次是媽媽用   愛來帶他,其實爸爸給他籠罩掉了,媽媽有從另外部分給她一種感性,可是這個東西他講不出來。敬介:這一點我有看法給大家參考看看。這一篇文章本身就在描述他自己的困境,或是在寫混血及雙重   血緣原住民的身分困境。黃老師:這個困境我們都知道啊!敬介:我現在要談的是,他如果用這種方式,當然他裡面的敘述就像你們兩位講的,在這裡面試有些部   分在處理上有些缺陷。黃老師:這是蠻普遍的困境,不只是身分的問題。敬介:另外一個困境是在他自己本身的思想上、文化上的問題,這不是血緣認不認同的問題。我覺得有   更大的一部份是他自己,因為在他自己本身的文化訓練裡面,是比較傾向漢文化。黃老師:所以沒錯,是漢文化吃掉原住民。阿烏:我覺得困境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去面對又是另外一回事,其實重點是作者在面對,他很清楚他   沒辦法處理這種東西。就這部分,我真的要強調,也許就真的我們擁有同樣的血統,我能夠很強   烈的感受到那種東西,事實上就是因為沒辦法宣洩,沒有出口。也許就像你說的,漢文化在這裡   把他吃掉,我承認,但是在他的文字,他就是清楚的表達這個部分他就是沒辦法抗拒。黃老師:在這過程也導論這一點被吃掉,漢文化不只吃掉原住民,也把文字吃掉了。夏曼:我想我的感受,這一篇還是在我佳作的選擇裡,我不看文章也可以看出一體兩面的事情,他不是   虛有的他是一個事實。作者他要呈現他內心的東西,如果我們從文字的結構去看,我沒有能力看   這一面再看另一面,他為什麼不在他的結構上做一個串場,你知道我的意思嗎?這方面是很格式   化的東西,可是你在敘述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在這邊以原住民的經驗,他一直在講他是從媽媽   這邊,譬如說假設,這一群卑南族的人唱歌,可是除了卑南族有這樣的話,他會從一個AB人去思   考他是什麼樣的東西時,我還是會發現一直沒辦法吸引我的是他要講什麼?楊澤:我覺得這是一個思考的問題,漢文化把原住民文化吃掉,我覺得這個其實沒有關係,其實他可以   真的讓我們感受到被吃掉的到底是什麼,可是現在他不是,像B面之三有敘述到「要我如何在那   與生俱來和悉焉不察的身分裡,為自己、為原本、為別人說點什麼?」這個好像是思考的起點。   這是一個反省,可是後面我就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其實他的觀念上是非常不清楚,但他覺得說在   講原住民的部分時是一種時髦,可是事實他自己可能比時髦還糟糕,也就是說,他不知道身分是   什麼?所以這個狀況他還講「知識」、「苦難時刻」、「裝點」,這好像都有講到,然後又無視   他的存在,好像有講到什麼東西,可是事實上最後都沒有。阿烏:我覺得詭異的是,事實上到底這樣一個血統的人,他是什麼?那個都是需要一直不斷地去想,不   斷地再去思考、討論。就像我自己都覺得我可能差點沒入這個陷阱,到底這個東西是什麼?這樣   的身分是什麼?楊澤:可是我覺得他跟你很不一樣啊!阿烏:我一開始也講的很清楚,他真的掉下這陷阱,特別是文字技巧的陷阱。楊澤:他很通順,還有一些成語及詞彙。敬介:他在這裡的技術並沒有什麼障礙。我是覺得他企圖透過形式來表現,這個形式本身也是一個象徵。楊澤:形式很好,呈現出來讓大家知道很好,問題就是,這不是悉焉不察,這是語焉不詳,不知道在講   些什麼?黃老師:這是意識型態的問題。敬介:陷在自己的困境裡。工作人員:B19「Hu!Bunun」有楊澤、黃老師、敬介三票。黃老師:這篇感覺很好,我們可以看到原住民也好,面對一個文化的流散或面對文化的邊緣化,友好幾    種對應的方式。像這次文學獎我們就可以看的出來,有一種就是像B3「睡了六千年—還不及五    千人」這種社會控訴,這個我剛提到過。有一種是直接訴出感情經驗,直接寫出創傷的部分,    很感傷的、悲痛的、悲傷的等等。像這個寫法比較像在一個把他提升到類似胡德芳的層次,比    如說像沈通芬寫的,他操作的方式是一樣,可是那時代那麼亂,沈通芬的故鄉也不斷面臨摧毀,    知識分子該怎麼辦?他只有透過自己的筆建構一個影響,他至少不管世界外流變動多大,或者    故鄉被摧毀到什麼程度,他文字的世界還會在,甚至有希望的地方還在。這個東西他敘述的立    場像小說,他藉一個像幽靈就變成敘述者,其實這是一個集體的敘述者,從生到死。他的意思    就是藉由一個很特殊,例如神話式的敘敘角度,把這個不是一個生命永恆地循環、重演,也就    是掩飾的意思,這個掩飾的東西也就是他們生命的禮儀,我覺得這非常漂亮,一個完整的結構,    也是一個一直被循環的結構,等於是包括題目也是人。論證的那個布農的人本身是怎樣形成的,    怎樣生長包括怎樣進入他們的文化空間,怎樣進入自己生活生長,然後衰老死亡,回歸大地然    後回到做人,重新循環,我覺得非常漂亮。楊澤:這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這一篇他的水準跟其他的文章有一個很大的落差,他的語調是非常莊嚴,   其實在台灣的散文作品裡,很少看到像這樣的東西,比如他第一個句子「我們的部落流傳著一則   浪漫又美麗的古老傳說」,這個好像是非常深的,可是他整個文章的格調跟這樣的語調是非常一   致。他對生命的禮儀、神話、烏扥邦就整個他是一個全面的一次呈現,所以我想他是有種實施必   要的層次,可是他又是用像這個出生,剛開始他只是嬰兒,我覺得就這個也是很難得。神話裡面   不會有這種東西,所以這邊有一點是說,他那種神話跟童話,主觀跟客觀的東西都有一種融合,   我覺得就在思考的高度上很精采。黃老師:這邊我還有一點要補充,我覺得這點非常有趣,這大概是這樣文學獎的一個傑作。漢人寫的散    文本來是平滑的、燥做的文類,這一篇裡我發現到很原始的東西,不像夏曼喜歡的那一篇直接    表達的那一種,當然那一種比較吃虧。像這一種是比較像頌歌,類似宗教的,他幾乎是可以唱    的,那個敘述者可以是集體,大家一起唱。另外一種像「親愛的AKI!」他就是一種祭文,我    也知道最動人的是面對神、面對鬼、面對祖先或面對超自然,那莊嚴的感覺才會出來,散文能    做到這一點蠻難得,至少現在看到的漢人散文遺失了崇高的層面。夏曼:我敢講,因為那天作者跟我喝酒,我沒有對他有一些任何偏言。如果我把我自己本身的立場拉回到   一個評審,應該是認真的思考這層面,說實在漢人不見的寫得出來。黃老師:在古典文學有這種東西,在現代文學裡是比較失落。夏曼: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很多部落的記憶,他很多是傷痕,像更深層的東西這裡他都呈現出來了。我前面   所選的一些文章,因為我只看了三篇,而這一篇我今天中午再看了一次後,我自己本身假設如果是   我,我會認真思考要怎麼建構,類似包括自己作者的訓練,在文字能夠貼切的運用到前後的穿插及   結尾。倒過來真的就是他的第一句話「浪漫」,他完全是非常熟練的一位作者,而他處理這一篇基   本上,說實在我可以呼應揚澤說的,真的是非常傑出。黃老師:你要轉到說希望啦!夏曼:是,因為它不傷感。從部落傳說裡他又穿插一個集體意識、個人意識,剛開始他為什麼要分一、二   、三、四,這邊我們有一些讀者,有時候要進入這一方面。比如他的第五「四季的更迭中,我曾經   以強大的精靈力量和得自祖先的智慧」,這種東西說實在是很抽象,可是它抽象裡,如果我們從後   面看到前面,其實他是在呼應某一些東西,它基本上是在講很抽象的東西,一個布農的個體,甚至   集體布農的東西。揚澤:我覺得其實宗教的精神或烏扥邦的精神,宗教的精神也等於烏扥邦的精神,這兩種東西幾乎在漢人   的文學裡是沒有的,幾乎是完全沒有了。除了這部分外,這部分其實就可以做很多文章,另外部分   可能是它有抽象的知性的美感,這種抽象的語言能夠寫的這麼有意思,我覺得這是因為他在思考上   ,的確是非常的澄澈、清楚,那一種透明性我覺得是這一件作品最驚人的。他不是用漢人年輕人的   小說家、散文家他們寫的東西,包括造作,造作的東西也就是他沒有很多的映像,技術方面的東西   很相簿是這樣就不是文學,我想這是一個徹底的錯誤。這裡他並沒有一定要形象式,一定要映像來   讓文章的密度更高,他根本就已經超越這個東西了,我覺得他是一個在高度上飛翔的東西。阿烏:其實在看這一篇的時候,我很掙扎,他的文字使用讓我有一點顫寒。因為其實原住民在使用漢字,   這種成熟度是蠻驚人地,不過其實在看這一篇的時候,我其實想到一個東西,就是事實上我不會覺   得這是個人的創作,這是集體布農文化的東西,只是今天是一個布農的孩子用漢字呈現出來,整個   東西其實是布農文化存在的東西。黃老師:你一定要超越個人化層次,這個問題才大,可是你要超越個人化或集體化的東西,必須伸張出    來。揚澤:我覺得他的思考層次已經很高了。黃老師:這個方向是對的。敬介:其實這一篇也是我在所有文章裡,第一次看了就覺得很喜歡。其實我覺得他已經不是從任何一般社   會面、世俗面或個人生命經驗部分去作處理,我覺得他是一個從根本上,直接從布農的傳說、神話   裡面去尋找一個文化根的認同。這個部分我是覺得就是頌歌,因為他們布農傳說生命的部分,他從   這個點去建構,而不是從很多自己的事件,或某一個時期的社會面的事件去處理,我是覺得他這個   處理的很好。當然他也不是只針對從某一個傳說去做重新的詮釋,我是覺得他裡面還有很濃厚的情   感,這一個作者在他敘述的過程裡,他不是重新塑傳說及傳統,而是試圖透過這個傳統布農生命的   根源,獲的更真實的貼近。他的分段,像夏曼講的,我覺得他的第一段很明顯是他的序曲,按照他   的生命的歷程這樣下來是很完整的文字。黃老師:我再補充一點。他從傷痕之後走入尋根,尋根過程間很奇怪,類似不知道一個當初被自己消耗的    地方,找出當地的文化資源,然後躊磨到處地。他把後面寫的很像鬥爭,寫到後面土壤突然唱起    來,當地還沒有死的老人開始唱起他們的歌,講的無非是人的生老病死,也就是他把一絲一滴的    鬥爭、殺戮做個體內整理,體內古老集體的歌裡面消耗近來,然後又提著信仰的力量,或繼續活    下去的力量。我覺得非常有趣是說,尋找希望的點是很重要,一直沉陷在悲傷裡那個會讓人崩潰    掉。夏曼:因為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講,布農很少唱歌,他把這個部分放在最後面,事實上這個很理性。基   本上他要出發前,比如他要採收小米前或打獵前,才有的吟唱,這方面作者把他放在後面,因為他   至少覺得他自己寫東西已經是蠻熟練的,所以他又把這東西擺在最後面來呼應。我是覺得認為他的   功力蠻高的,有時候自己想一想,我並沒有那麼認真去假設用這樣子的文章來撲成,可視他是理性   化的,顯然他是有計劃地去寫。揚澤:夏曼!這個人幾歲啊?跟你差多少啊?夏曼:比我小一歲吧!揚澤:上次沒得獎吧!夏曼:上次他沒參加,我講良心話啦!第一名真正的是這篇啦!第二名是B13,這二篇確實都比去年的來   的好。工作人員:現在討論B33「回向塔馬荷(TAMAHO)」有黃老師、揚澤主編及阿烏黃老師:這是高度知識分子,這個非常老練,文字非常老成,他是包括用了引言、地圖的鮮豔性,文字一    定是受過蠻完整的教育、蠻高的教育才會用,他是老成事故的寫作者。這個作者也是一個反實,    他反實程度也蠻高的,如果他這個有吃虧的地方話,相較於夏曼喜歡的作品,剛好又是另外一種    類型,他表達的情感,他對人家做這一件事跟這些已經是高度抽象化的事變體境過濾之後才能呈    現出來,所以感性的部分變得非常壓抑、非常節制。他好像也沒有剛剛提到的「頌歌」二字,那    麼地暢快,好像非用唱的把最底層力量唱出來,他給它壓下來,純粹用磁片來精通,這個層面還    是沿高一面,可能是年齡差很多,我覺得相當成熟的作品。揚澤:我覺得這個作品也蠻好的,當然不能跟上一篇(B19「Hu!Bunun」)比。當然我覺得這作品的女孩   子非常可愛,因為她這種性別部分,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她相對於那幾個老大哥,然後她跟他們相   處,可是她小腦袋瓜裡,女生的心眼很細,我注意到那些部分,我覺得那些部分整個語言、感情的   姿態,其實都很可愛。阿烏:他吸引我在於那種性別的對角度,我覺得這一篇蠻有意思,文字的交錯使用是很有意思,有時候會   非常自然,有時候又非常壓抑,特別在情感那個部分的壓抑。這一篇其實我是非常的喜歡,有一些   感覺大概都差不多,比如像她對地圖的描述,知識是蠻高。敬介:這一篇我是佳作,當然如果跟B28「在A面和B面之間」來比的話,這一篇的技巧跟敘述風格是比較   有內容,「在A面和B面之間」這一篇太死了。黃老師:這是一個很成熟的作品。敬介:從文字上一定是,反思的層面我倒覺得有意思,那歷史到底是屬於誰的歷史?她回到拉荷阿雷,重   新回到這個地方去,她可能是要去做學術考察、田野調查之類的工作。但是一開始那布農族的大哥   就問她:「為什麼一定要來?」可能就他們布農族來講,這只是族群的一件事,可以很灑脫的啊!   他也不是你們的祖先。我覺得他們的對話,以及後來說這歷史他到底是屬於誰的?是日本人的呢?   還是漢人的呢?還是他們自己布農族的呢?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歷史的解析好像都有不同的重   量。夏曼:他在這邊的問題有點模糊。揚澤:他的優點還是作為散文的寫作,他寫作的感覺,田野得那種感覺都有他自己的方法,地圖那一段我   是覺得蠻好。夏曼:我心中是把它列為佳作。黃老師:這件佳作就太可惜了!這個就很明顯是相當成熟地作品,是可以選的。揚澤:我覺得這一篇應該是在二、三名之間。黃老師:可以出場的作者。工作人員:B13「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主編楊澤、黃老師、敬介、阿烏。夏曼:這一篇我有一個相當大的主觀性問題。他用他鄒族的語言,後面不斷地一直括弧,好像是我們不了   解,這種書寫有時會變成一個很大的毛病,好像是在敘述說別人不了解他的意思。我最大的一個困   惑是什麼叫清明節?就像他的第二段裡,清明節剛過這一段,在原住民裡面究竟清明節在呈現什麼?   如果我真的去認真思考,他到底要講什麼?是不是清明節跟他的祖先有關係?還是搞不好是他一時   之間的情緒?可是我回過頭來看,他還是蠻順暢的。他應該是蠻年輕的作者,在我感受與理解,像   我年紀的沒有「清明節」這個意思。他講了那麼多的事情,他一直講反思的東西,雖然很順暢,所   以我沒有給他分數,但是就我的理解,有很多問題在裡面!當然說我也可以製造一些問題在裡面,   在這方面,我想如果我不選是困擾你們的話,我沒有任何異議。我只是說,我的心理面還是會感受   到這傢伙上禮拜喝酒的時候,我講了他一句話,他也頂我一句話,也就是這一篇,其實他這個部分   很好,可是我做了一個反思的工作,說到文學作品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當十幾篇文章一來,我   一直在分析這些作者,他們的民族身分很明顯,像布農族、鄒族、泰雅族、達悟族、阿美族…等等   很多在這裡,可是真正能深入寫一些東西,像現在我們看到的東西,似乎是在反映現階段原住民過   程中,他們很深的一個思考。我總感覺我不做任何回應,我這個回應是第一名的,因為我沒有投給   他,所以我要做一個選擇,二、三名我不做,我要第一名,希望你們要說服我。阿烏:這一篇不一定會是第一名啊!黃老師:這一篇是剛好我們都投給他,他其實可能是我們的二、三名,對我來講也是二、三名之間,所以    你不用擔心這一個,就層次上面他還差B19「Hu!Bunun」這一篇。阿烏:因為我是真的蠻喜歡這一篇,這一篇的完整性及敘述都還不錯,至於括號的部分,他和我們之前看   到括號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這個其實在處理上可以是不同,整篇東西我都很喜歡,至於像剛   剛夏曼提的「清明節」的東西,他在後面都有反思到了,他也都有提出來。黃老師:我覺得這篇也有些A、B面的問題,例如第五頁倒數第二段,他說今年的清明節他跟隨布杜呢阿比    哈那的孫女婿回到四川老家掃墓,這也是一個A、B面的問題。因為那樣一個對立,對祭儀的重視    震撼了他,清明節的概念或意識,讓他意識到好像應該慎重追源,反射的起點就剛好是在一個文    化的互動或交流、夾縫裡面產生出來。夏曼:所以他的A、B面祖父有兩個。阿烏:當然他的A、B面,絕對是勝過B28「在A面和B面之間」這一篇。黃老師:剛剛那一篇是太直接,也其實很難這樣去分,有時候A、B是不存在的,有時候視同一個介面,有    時候是分的開。夏曼:我再回過頭思考,我們真的是太善變,A、B面的問題他困擾不到我,我一直覺得我應該還要重新思   考我這野蠻人的思維。楊澤:總共要選六篇,第一名我們就寫六分嘛!六、五、四、三、二、一這樣去分。我們很像還沒討論到   「回家」這一篇,稍微講一下嘛!誰提的?阿烏:我們提的,我們都提為佳作。黃老師:我提的,夏曼應該提它,以你剛剛討論的標準完全符合你講的這個,應該由你來提。夏曼:不要推嘛!我沒有投啊!黃老師:以你剛才立的標準你應該投他,為他辯護,我們會給你一個機會。夏曼:因為他是回到山上的家,那種感覺是不太容易理解,也因為那是一個固定的家,而我沒有固定的   家。黃老師:這裡邊我看到的是一個很真摯的情感且也很直接,文字沒有一言代筆。敬介:其實我覺得這一篇「回家」,分四個段落。第一段落他報福,她跟她丈夫在車子裡面帶了一車的幸   福回家。第二段是她父親過世,她回去到另外一個精神的家,雖悲傷但她精神卻是很堅強。第三段   落是她求學,這一段裡面,有一段我覺得很感動,是她父親在車站把玩他口袋裡的錢幣,我覺得這   一段的敘述很細膩,真的很細,把他貧窮的父親的二十塊的飲料遞給她且偷偷很小聲的跟她說:「   路上再喝」,我看了這一段心裡酸酸的,這樣一個父親的形象,然後她站在她父親車子後面,覺得   自己非常的矮小,這可以呼應到第二段,她面對她父親死亡的那種傷感。最後一段就是一個喜劇的   收場,她自己的幸福這樣的一個過程,那種長時間等待她丈夫翻山越嶺,其實他沒有嚴肅很龐大的   敘述架構,但是他每一個小的段落都處理的很好,這是我對這篇的看法,應該是有佳作的名次。阿烏:應該都差不多了。楊澤:那我們應該投票了。黃老師:直接寫在上面,然後簽名嗎?楊澤:對。工作人員:從分數最高的順序排下來     第一名B19「Hu!Bunun」二十九分     第二名B13「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二十二分     第三名B33「回向塔馬荷(TAMAHO)」二十分第四名B11「回家」     第五名B23「定格的記憶」第六名B41「月兒,今夜請照亮我的路」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