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  書名:《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  主編:孫大川  出版社: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2003年3月初版  【作家評論】讓原住民用母語寫詩—莫那能詩作的隨想/楊渡/9山林的悲歌—布農族田雅各的小說《最後的獵人》/許俊雅/19孫大川與台灣原住民族文藝復興運動/林正三/49找尋認同的戰鬥位置—以瓦歷斯‧諾幹的故事為例/魏貽君/97  語言、生命經驗與文學創作:試論奧威尼從《雲豹的傳人》到《野百合之歌》的心路歷程/王應棠/149浪漫的返鄉人/夏曼‧藍波安/177微風的力量‧大地的芳華試論八、九○年代台灣原住民詩歌中重構主體的樣態/董恕明/212冷海中燃燒的生命--試讀《冷海情深》/陳敬介/237認同與記憶--以阿烏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楊翠/257Bunun的詩歌—伊斯瑪哈單‧卜袞《山棕月影》的魅力/瓦歷斯‧諾幹/301  《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總說明: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包括詩歌卷、散文卷(上,下)、小說卷(上,下)、評論卷(上,下),共七冊。本來口傳時代的原住民文學,詩歌樂舞應是其主流,無論是祭典、巫術或日常生活,以詩入歌,隨時隨處吟咏抒情—原住民原本是屬於詩歌的民族。然而相對來看,原住民漢語詩作的質量,似乎遠遜於散文和小說。這可能是語言選擇的問題。詩是一種語言密度很高的文學類型,原住民的作者對漢語的操作和族語的轉換,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摸索與嘗試。奧威尼‧卡露斯、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和伐楚古等人,都是族語掌握極佳的作者;但是一旦要以漢語寫詩,轉譯的鑿痕,特別在音韻和遣詞方面,便暴露無遺。除非能深入其族語文化的內部,否則我們的閱讀將極為艱難。阿道‧巴辣夫的詩作,即是典型的例子。  即使如此,本套書《詩歌卷》內仍收錄了這類詩作,對照漢語運用純熟的溫奇和瓦歷斯‧諾幹的作品,希望能造成某種閱讀張力,引導細心的讀者進一步思考原住民漢語詩歌的種種相關議題。胡德夫、達卡鬧的詩和林志興的〈鄉愁〉,其實是以歌的形式流傳的;而莫那能的〈鐘聲響起時〉,更是他常在公開場合吟唱的詩作。收錄這些作品,可以提醒讀者:詩與歌在原住民的文學傳統裡是分不開的。如何維繫這個傳統?恐怕是原住民未來詩家最大的挑戰。  《散文卷》和《小說卷》原初選出的分量,遠比目前選定的大得多,顯示原住民對這兩種文類,有比較熟練的駕馭能力,能充分發揮原住民說故事的本領。許多評論家認為,原住民在散文和小說方面,仍有相當大的創作潛力,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評論卷》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綜論,涉及原住民文學之生成與界定的問題,也碰觸到原住民文學批評及其美學基礎的討論;一是個別重要作家的鑑賞和評析。  我們認為文學評論不能脫離作品作拔空先驗演譯,以原住民漢語文學僅十幾年累積的質與量來說,目前的評論只能算是初步的,其中不少是文學周邊問題的釐清工作。而就文學論文學的深入檢討,則有待來者。此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評論卷》的作者大都是漢人學者,這一方面顯示原住民文學理論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也使當前的評論工作較難貼近民族語言、文化的深層,準確地掌握原住民文學的內涵與特色。這是我們未來要共同努力超越的目標。但短短的十年間能有如此的成果,足見原住民文學議題的爆發力。(撰述:孫大川,引自孫大川主編之《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編序<台灣原住民文學創世紀>,頁5至11,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