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1996第一屆山海文學獎-得獎者作品/名單百子‧雅細優古(漢名:安淑美)族別:鄒族得獎感言:  首先要感謝主辦單位費心思舉辦此原住民文學創作的園地,通過此園地匯集各族群喜愛文學的朋友們,這對原住民文學創作的歷史有著深遠的意義。  得到這個獎對我是意外、也是鼓勵。我現在是一位家庭主婦,有兩個女兒及未出世的小孩。現在看到她們的童年,竟與我的童年差別是何其的大,所以激發我將它用文字表達自身的感受。而我亦深信現代原住民的父母們不乏有類同的經驗。  原住民的文學仍像一片沙漠,需要被灌溉、滋潤,通過此園地將原住民最真實的喜、怒、哀、樂的人生情境刻畫出來,使它成為歷史的見證人。兒時記事兒時記事之一——抓螃蟹  鄒族有一首兒歌:EYAYOGO,YUYAFOTOFEOGOOMEOINOYOGO,TIGKICACOLUKLU-U,NANOCOGONANOCOGO。中譯為:來抓螃蟹呀!正好從洞裡來了一隻大螃蟹,咬著我的手呀!非常地地疼呀!非常地疼喲!  這首歌在鄒族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想來先人做這首歌是與身處自然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我的故鄉~LALAUYA(今樂野)村內,標高約有一千公尺上下。在那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山溝小溪,它們共同匯集到曾文溪上游。在我的家NIAOEVA(以前的水源)正好有一條小溪,大人會用麻竹編成一座竹橋,每當颱風雨季時,水就會突然地湍急暴漲,而竹橋必定會被沖壞。但平時這條溪水大半是少量的,可涉水徒步,但終年又不乾涸。對許多水裡小生物而言,這裡是牠們的皇宮,它沒有都市排放的污水,沒有遊客所亂丟的瓶罐、棄物。那裡有螃蟹、水蜻蜓、河蛙、蝦子、高山固魚、河螺等,還有許多不知名的生物。  而每到河水量少時,大人會在安全考量下放心我們到溪裡玩。記得小時候,和弟弟、妹妹、表弟們一同遊水,我們總是盡情地戲水直到衣服全弄濕,最有趣地算是抓螃蟹了,這裡螃蟹並不像都市看到的毛蟹一樣大。  小螃蟹會躲在小石頭下,大螃蟹躲在大石頭下。隨意翻動一個石頭,那裡可能就有一個或不等的螃蟹。我們看到小螃蟹時,並不抓牠們,我們只抓大一點的。捉到後會立刻把牠放在預備好的竹筒子裡。每一次放進一個螃蟹時,必須用一團的草葉封住竹筒口,免得牠會悄悄地溜出來。若不會抓螃蟹的人,必會被牠銳利的手夾住,所以抓牠時要靈敏地從牠後方抓住牠。  將所捉到的螃蟹帶回家後,就把牠們放進火堆裡,碰到炭火時,牠們便立刻全變了紅色,當從火堆焱取烤紅的螃蟹時,可不要誤認為我是吃炭火的民族哦!那可是我們正在享受螃蟹的大餐呢!  小時候的原住民村落,沒有像現在有供應自來水(今因山區自來水常斷水,甚至無水,村人常嘲諷為「不來水」),家家戶戶都各自到村莊周邊接上山泉水來飲用。以前也沒現在用的塑膠水管、蓄水池。大家都利用竹子,將它穿洞,再一根接上一根地從水源處拉到每個家庭。有時會突然水量少或甚至沒有水,大人們就會說:可能又是被螃蟹堵住了,而前去查看,常常都是牠們在作怪。  在以前沒有電視機、收音機,所以沒有氣象台來預先知道颱風何時會到來,而螃蟹有時會擔任族人的氣象台,當我們在靠近溪邊的陸地上隨處看到大螃蟹任意爬行時,父母就會告訴我們,颱風快來了,螃蟹開始尋找安全的窩了。如此,螃蟹就可避開那因颱風而暴漲的溪水。兒時記事二——採野果  小時候,在我的故鄉沒有現在商店形形色色的糖果、餅干等零嘴。當時小孩吃的零嘴是上天給的最自然,沒有加上人工色素、防腐劑的野果子。  在阿里山地區生長的草莓(TAUMU)非常地特別,它與一般市場所賣的不一樣和現在在花蓮看到的品種也不太一樣。野生莓果是蔓藤類,而且有刺,果實大粒,成熟時,果實鮮紅且甜美。  當大人到山上工作回家時,如果在路途看到莓果,他們就會用樹葉包起來,帶回家給小孩子們吃。每當草莓盛產季節,孩子們會切下一節一節的竹筒,將草莓放滿其中,用蘆葦莖做刷子,用它慢慢地舔草莓,享受莓果的酸甜味,我們稱此方法叫ZOKOZOKO。  在我故鄉還有一種我們非常喜愛的野果子——TOKEISO(百香果),那時山區並不像現在一樣都種植高山茶。放眼望去整座山都是茂密的竹林、杉木林等各種高大林木。而百果藤會依附在這些樹上,當大人認為百香果蔓藤會防礙樹的成長時,他們就會毫不留情地砍下它們。有一些就會留下來,當百香果蔓藤爬在大樹上時,人們是不可能用手摘下的,通常我們等他們成熟地自然掉落在地下,再撿起來。  小學生放假或放學後,總是喜歡結伴穿梭在樹林去尋找百香果子,因為是茂密的樹林,所以林子裡總是烏潻麻黑地,而成熟的百香果是暗紫色的,若是沒有好眼力,是不可能看到它們的。每次找百香果,不可能都能滿載而歸,有時可能之前被人搶先一步而一無所獲,但我們總不因此而失望,因為下次我們可能就可以捷足先登了。兒時記事三——趕鳥  在我的故鄉LALAUYA(樂野)的VIEYO(米洋)。那裡的地勢緩和,水源又充足。從祖父輩到父輩等幾戶不同的家族在那裡開墾作水田。  小時候這裡沒有所謂的高山蔬菜、高山茶、精緻花卉,當時大家都是只種水稻來維持一家全年的生活。每當稻穗開始開花時,大人就會開始砍竹子,搭起用竹子蓋成的涼亭。下雨天時,有屋頂可避雨,大熱天時,因無壁有涼風可吹,地面因為是用竹子編成的地板,所以非常地涼爽。  當學校放假沒有上課時,孩子們就要扛下趕鳥特攻隊的使命,待在各家稻田區的涼亭隨時待命,小時候,總是覺得麻雀特別多,一群群的雀鳥因為被吆喝地從這家稻田飛到那家的稻田,而麻雀卻也愈來愈精明,牠不再光明正大地從天空飛下來吃稻子,而是從旁邊的樹林子裡悄悄地、慢慢地進入稻園子裡,等到發現牠們時,牠們已經吃下一片稻子了。當然;人們亦不甘示弱,此時大人便會砍下竹子做成一節節約二尺長的竹筒子。將它們編成串,然後用一根竹竿將它架起來,放在稻田的周邊,再用繩子拉到涼亭處固定,若搖動繩子,那編串的竹筒便會發出嗡嗡的聲音來,這倒有嚇阻雀鳥的功能。  不知何時,大人發明了更文明的方法,他們收集了許多的鐵罐子,依模樣仿的編串起來,只是它的聲音有點清脆,但殊不知雀鳥可否會聽習慣。  還有一種趕鳥的工具,就非常地特殊,就是用較粗的竹子(約三節長),將二節處劈成一半,另一節作手把,若將它搖晃,就會發出呼呼的聲音來,這種方法,可以減少用口吆喝,免得即使聲嘶力竭,麻雀照吃不誤。  後來,更發揮了想像力,設下了許多的網在稻田周邊,當鳥兒想吃下稻子時,牠們步入了天羅地網,真是也插趐難飛了。兒時記事四——收割、曬穀記  EFEUTU(收割稻子),可說是全年最重要,又是最忙碌的時期,因為割稻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凡是有種植水稻的人會全家出動,用輪工的方式來做收割的工作,直到大家割完所有的稻子為止。因為人多,所以收割時非常地熱鬧。  一般來說,女人的工作是要割稻子,男人要用腳踩的打穀機打穀子,較有力量的年輕人要負責將打好的稻裝成一袋袋搬運到曬穀場。而女主人通常要負責大家的中餐、晚餐、點心等工作。當大人在工作時,小孩子的我們會做什麼?我們會開始在田地裡尋找小洞,因為那或許就有泥鰍在裡面。有時會在有水的地方找田螺,也有時會在稻禾堆中抓青蛙。不論是抓滑溜的泥鰍,找田螺與青蛙追逐,都有它不同的樂趣。最後這些成果,或許就會成為大人晚餐的佳餚呢!  當收割完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曬穀子,以便儲藏起來。曬穀是滿麻煩的事,年紀較小的孩子是無法幫什麼忙的,倒是稍為年長的,大人會先訓練他們如何翻動穀子,才能均勻地曬乾。如遇到天氣不好時,該如何收拾。  雖然稻子割下了,但雀鳥仍尚未罷休,牠們總是會追到曬穀場。這時小孩子會拿YIUNGKU(鄒族傳統背籃),放在穀場的周邊,但鳥又不能吃到穀子之地。用一根短棍將YIUNGKU撐起,再用一條繩子一邊綁在YIUNGKU,裡頭放一些稻穀。那些雀鳥會慢慢地往YIUNUGKU裡吃穀子。當牠們毫無防備時,將繩子一端迅速地拉起來,那些雀鳥就成了籠中鳥了。實在地有趣呢!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