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2004台灣原住民族散文獎-評審感言評<賦格練習> 看見口傳民族的生活圖像 霍斯陸曼‧伐伐  這篇文章確實帶來一份驚奇。  作者以天地萬象為文字架構口傳民族的千年生活圖像,精緻的想像及過人的企圖心令人側目。  文中描述南島民族從怒海狂濤中走入萬賴寂靜的頂峰,所經歷的各個不同的生活環境,不但壯大了南島民族生命力,更孕育出部族生命永不滅絕的內斂元素。其始其終南島民族皆以大自然為師、與天地為友,以敬畏的心靈譜出和諧的大地頌歌;並且從中頓悟生命源於大自然、心靈喜樂為大地所恩賜的生命觀。  此等智慧不僅凝聚成一股超越時空的強大的生存力量,勇敢抵抗當前現實的、不公不義的各種毀滅力量,又彷彿是遙遠的祖靈欲透過作者銳利的筆劍,呼喚陷入生活困境的子孫們,如何以怎樣的靈魂重拾祖先過過的美好歲月。  從這篇散文中,或許可以看見當前原住民族對母體文化的理解深度和對未來願景的信心;作者對大自然的熟悉、敏銳,更有別於當代散文過於迷戀文字堆疊遊戲、自我中心過於氾濫的文學現象。或許這是該篇文章受到眾評審青睞的緣由吧!「火焰裡的祖宗容顏」 胡台麗  都市遷徙是現代原住民普遍的生命經驗。作者描述她參與了一次旅北鄒族同鄉會,在烏來溪流邊升起的篝火中看到了祖先的容顏。本文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細品之後卻滋味無窮。樸實的文字飽含著作者對鄒文化的孺慕之情,四十年都市歲月並無法切斷她對原鄉的魂牽夢繫。  於是,古老的歌聲和著舞動的火焰,引來祖先殷切注視的目光,有憂傷與失落,也有不捨與期盼。斷裂的危機與延續的契機在文中交相出現,這篇文章難能可貴地反映作者所屬的60餘歲這一代對原住民先祖文化的體認。以此為橋樑,可以拉近原住民老一輩與年輕世代的距離。癡情的「小米田之歌」 舞鶴  有一種情癡,才能深入了解人事物。聆聽<母親的小米田>之歌,其中就有這情癡。  在無時無處不在的同化的消失中,我希望多一些追尋、探索、記憶、描摹原住民文化與生活的作品。  這篇散文予我格外親切。十年前九○年代初,我在魯凱深山部落居留,曾深情凝看小米田從播種到守護到收獲到慶豐年;每天清晨,在木杵搗聲中醒來,石板庭埕,居家的主婦正舂著一天所需的小米。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