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資料檢索請輸入檢索字巴厄拉邦  孫大川,男,台東卑南族人,1953年生於下賓朗(pinaseki)部落,族名是巴厄拉邦(Palabang)。台大中文系畢業,輔大哲學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K.U.Leuven)漢學碩士,1988年歸國(三十六歲),全力投入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並任教於東吳大學哲學系。1993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目前已出版26期),逐步建立台灣原住民文學及主體論述的隊伍和場域。1994年和《當代》金恆煒、台大謝世忠等籌辦「第一屆台灣原住民文化會議」於屏東瑪家鄉,李登輝出席致詞並第一次以國家元首身分改稱「山胞」  為「原住民」;同年中華民國憲法第二次修訂,「原住民」成為官方名稱。1996年「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成立」,孫大川成為首任政務副主委,協助排灣族華加志(達拉瓦克)主任委員致力奠定台灣原住民族的法政存在。2000年政黨輪替,孫大川重返東吳大學哲學系,次年旋即轉任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民族發展所所長、兼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系主任,回歸學術志業。  雖輾轉於學術與政治之間,但孫大川始終定位自己是文化運動者,是一個搭建舞台的工人;而他關心的範圍也不限於原住民議題,他對台灣文化、中國哲學、基督宗教、乃至哲學人類學皆保持高度的興趣和關心。他強調一種具有敞開性的主體性建構,反對任何形式的本質主義。這些普遍關懷和基本信念,貫穿他所有的論述和生命實踐,也成為他文字書寫的主要特色。  1991年孫大川出版了他第一本散文集《久久酒一次》(張老師出版社),2000年先後出版《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聯合文學)、《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聯合文學)。近三年來他將主要的心力放在有關原住民的語言、文獻之整理工作上,完成卑南族南王語系詞典之編輯、高砂義勇隊(1941--1945)歷史事件之研究;並和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合作出版為青少年閱讀之中英對照「台灣原住民之神話與傳說」系列(十冊);以及和印刻出版社合作出版《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共四卷六冊。自2003年起至2005年,孫大川還將主持《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之編纂,為原住民文化語彙做初步的規範工作。此外,也在孫大川的支持下,完成了原住民和內蒙古作家之交流作品之互譯;同時也和日本學者土田滋、下村作次郎等合作,推動原住民文學日譯之事宜,目前已完成了一卷。孫大川因而說他現在最大的工作就是:「述而不作」。(林宜妙撰)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製作,所有內容均受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法律保護。

基本資訊

  • 作品語文
    中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