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茶業改良場首度引進全自動煎茶生產線-機器安裝記錄與回顧

圖為1972年(民國61年)茶業改良場引進最新60kg型自動一貫作業煎茶生產線一組的裝配作業之情景。

茶業改良場的前身,平鎮茶業試驗分所於1955年(民國44年)首先自日本引進伊達式煎茶機械一套,開始試製煎茶,成為1960與1970年代台灣煎茶銷日黃金年代的基礎。爾後,雖多次改善設備,但仍無法完全符合煎茶外銷成長速度及研究與產業推廣之需求。因此,於1972年(民國61年),蒙財政部1972年(民國61年)5月11日臺關政字2059號核准免稅進口,花費73.5萬元,引進最新60kg型自動一貫作業煎茶生產線一組,機器包含貯菁設備、蒸氣鍋爐、初揉機、中揉機、精揉機與乾燥機,每小時可生產160~220公斤之茶乾,於10月16日運抵茶改場後隨即開箱安裝,於10月27日全部裝置試車驗收完畢,安裝時間總計11天,相片為當時之安裝情形。完工後,本組設備供全臺煎茶工廠人員示範與教育訓練用,並調查各種茶菁原料之製造方法,同時建立品質管制與工廠管理之規範。

  1973年(民國62年)台灣輸日煎茶12138公噸達到歷史高峰,隨後逐年下降;1972年,中國大陸引進煎茶製造生產線,1980年代已逐漸取代台灣煎茶在日本之地位,所以到1990年代台灣煎茶銷日已寥寥可數。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惟揚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民國六十一年年報,pp142-144。
  • 時間迄
    1972/10/27
  • 時間起
    1972/10/1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