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頭里仁協會身為公共浴場保留與活化的重要協助角色,為了把北投溫泉博物館指定為古蹟,需要參閱很多文獻,說服政府保留。但當時溫博館才七十多歲,按照古蹟最基本的定義來講,一百歲以下要成為古蹟是相當困難的。
主要文獻是透過平田源吾《北投溫泉誌》和日日新報,才發現北投周遭很多東西其實跟北投的溫泉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包括北投石。
從八頭里仁協會的觀點來看只指定了一個古蹟「北投溫泉博物館」,協會在分享溫泉博物館的經驗時,常常有人羨慕你們北投人好厲害,一兩年之內就把溫博館指定為古蹟,但陳慧慈老師曾回應:「不是我們強,是天時、地利、人和。」
對協會而言,成員多是社區的居民、只是義工,應該把時間著重於社區回饋。而古蹟指定牽涉到政治的問題,應當由更適合的協會去處理,所以後面其他文化資產的指定,要感謝許陽明先生的北投文史生態協會。
而「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概念帶當時是郭中端老師和憲二教授提出來的。協會本來的倡議是要做北投親水公園,那時候正是委託郭中端老師跟憲二老師,他們把北投的歷史讀得很透徹又踏勘好幾次,於是提出一個觀念,他說:「你們有衛戍醫院,有普濟寺,有什麼什麼......如果這些建物都是古蹟,就是一個大的博物園區啊,這樣子就是個生態啊,又有溫泉,又有火山」;所以就在北投社雜誌第二期,就提出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初步構想,以北投為中心,向外拓展到陽明山,區域實際的大或小,是可以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當時只是提出一個概念。後續也有許陽明先生與洪德仁醫師於北投社雜誌提出相關的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