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陶瓷」一詞最早是由「永生工藝社」所提出,在1950至60年代流行開來,成了當時一些講究者所推崇 。然而,受到仿古風氣的影響,1970年代之後,仿古花瓶興盛,特別注重產品設計與彩繪,是臺灣陶瓷發展的新里程。
北投陶瓷從北投燒與大屯燒 興起,北投窯業株式會社成立之後,注意力集中在日用陶瓷上,很少藝術陶瓷的作品出現。一直要等到戰後從大陸來臺的技術人員,進入工礦公司北投陶瓷廠後,才有投入的陶藝創作。
1948年七月,另一位從北平藝專陶瓷科畢業的吳讓農,來到北投陶瓷廠見習。1954年底,許占山邀請吳讓農,離開工作6年半的工礦公司,到士林社子共同創立「永生工藝社」。 由許占山負責石膏翻模與銷售工作,吳讓農負責陶瓷配釉及製作。又邀請杭州藝專畢業的畫家席德進、廖未林、林元稹等人到廠兼任陶瓷器的裝飾工作,開創畫家直接與陶瓷工廠工作的例子。
永生初期以發展黑釉刻繪的磁州窯系風格為主,生產瓶、罐等器皿,圖案取自中國,或以手繪創作,為光復後台灣的陶瓷產業帶來新的面貌 。其後,吳讓農離開永生工藝社,從事教職,成為臺灣最早從事陶藝創作的人;而許占山則另組「中國陶器公司」,繼續從事彩繪陶瓷的事業。臺灣現代陶瓷藝術就由永生工藝社開始,走向另一個新的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