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陶器所 / 松濤園

北投陶器所 / 松濤園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北投陶器所 / 松濤園

北投到了日治時代以「北投燒」、「大屯燒」等陶瓷產品獨領風騷。由於貴子坑出產白陶土,清代北投就有窯場存在,但產量和技術都未成氣候。據最新推斷,日本京都「京燒」第九代傳人帶山與兵衛,最早來到北投設立窯場。


北投陶器所為松本龜太郎於1897年(明治四十年)在北投設立,從日本京都招聘陶藝技師來台,產製日本式的製品,有花瓶、茶杯、酒杯…等,以雅致的風格聞名。松本龜太郎成為北投陶瓷的先驅,因而獲得「北投燒元祖」的美譽。稱為「北投燒」。


「北投陶器所」曾經燒製飯碗,雖然進行得並不順利,但仍然使餐具成為後來北投陶瓷發展的重要產品。由於收支不能平衡,經營十分困難。1918年(大正八年)二月五日,窯場由後宮信太郎接手經營,改組為「北投窯業株式會社」,1934年五月再改組為「台灣窯業株式會社」。除了飯碗之外,並與耐火磚與瓷磚為主力產品。從此之後,餐具瓷磚耐火磚成為北投陶業的三大主流產品。


戰後,北投窯業株式會社和大屯製陶所被接收合併於臺灣工礦公司之下,名為「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除了延續日治時期的基礎,並且開發各種新式陶製品,如抽水馬桶等,儼然又有一番新氣象。


由於貴子坑採土過於泛濫,1977年薇拉颱風來襲造成嚴重災害,政府宣布禁採北投土,臺灣工礦公司關閉,進而導致北投陶瓷產業沒落,從此日漸從人們記憶中消逝。


本照推估為日治時期,於1940年代前拍攝之照片。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北投陶器所 / 松濤園 / 撰寫者:林正銘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33469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所在地-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
事件
著名陶器北投燒之產地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相關人物
松本龜太郎
現況
已不存在
時間分期
臺灣的日治時期
撰寫者
林正銘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