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割功送德-台灣三百年史》劇本7-手稿

此件為1989年臨界點劇象錄《割功送德-台灣三百年史》劇本第7部分,為劇本手稿正本。

此段講述新移民與原住民已共存於這片土地後,臺灣光復,本來歡天喜地,誰知迎來潦倒軍官,引發後續二二八事件與戒嚴40年,死傷冤獄無數。文本中,對蔣中正之評價為「獨裁偉人」,表面行德政,暗地搞官僚,國共內戰殺同胞,走資斷左袍,三民主義披皇袍。蔣公銅像就是標準官僚資本主義之象徵,銅像不用錢?國民政府很有錢,來自壓榨勞力的資本所得,與美國掛鉤而得之美援金。

表面上,臺灣經濟起飛全靠美國,美對中華民國之態度卻僅為:拉攏民主與資本派系、守住臺灣海峽防線之棋子。美在國共內戰後發表中美白皮書,撇清干係,卻在1950年派駐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文本中「台北排排坐,再來簽個約,簽下了台灣模稜兩可的地位」,應為1965年於台北簽署之《美軍定位協定》,並於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後與中共建交,卻仍保持貿易往來。演出尾段吐在美國國旗上,並將其燒毀,可謂編導對美國之評價。

最後也諷刺警察連看牛肉場都不用錢,看戲為什麼要買票?凸顯警察權力之大,呼應日治時期。表面三民主義為憲法精神,但「統一中國」才是主要目的,諷刺國民政府根本「利不以台,朝夕夢回兩京」。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臨界點劇象錄
  • 取得方式
    獲捐
  • 管理者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 別名
    009
  • 副標題
    900-009-A007
  • 撰寫者
    林哲立
  • 創作者
    田啟元、王彥鎧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發表日期
    1989/08/25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台語 客語
  • 媒體類型
    手稿及手抄本
  • 存放位置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