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昭和年代加香包種茶用秀英花之收量、品質及價格表(臺灣日據時期茶業文獻譯集)

  「昭和年代加香包種茶用秀英花之收量、品質及價格表」之資料來自於1995年(民國84年)由臺灣省茶業改良場編印之「臺灣日據時期茶業文獻譯集」,由時任茶業改良場研究員之徐英祥先生進行編譯,而該章節「包種茶之加香」原作者為原臺灣總督府檢查所百成盛之先生,原始資料來自於1940年(昭和15年)五月出版「臺灣之茶業」第二十三卷第二號。

  臺灣香花作物之中的秀英花,於1887年(明治20年)代由新莊郡鷺州庄字三重埔之張林達氏,自福建省漳州引進臺灣種植,當時臺灣之合興茶行王定氏以秀英花加香輸出到南洋,之後建成茶行亦學習加香出售,業績頗為良好。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是於1886年(明治19年)以當時加香技術,利用臺灣原生種之秀英花試行加香,意外獲得良好之結果,故秀英花加香為臺灣獨有之技術。

  依據不同季節之收量、品質及價格表資料顯示,當時秀英花收量以第二期(七月至八月)之50%為最高,品質以第一期(五月至六月)及第四期(十月)之100分為最高,每百臺斤平均價格部分則以第一期中五月之230圓為最高,此每百臺斤價格為至茶行調查之資料,花價相當高價,亦可反映出包種茶景氣良好。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郭婷玫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日據時期茶業文獻譯集
  • 時間起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