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度臺灣茶樹栽培面積一覽表」之資料來自於1995年(民國84年)由臺灣省茶業改良場編印之「臺灣日據時期茶業文獻譯集」,由時任茶業改良場研究員之徐英祥先生進行編譯,而該章節「臺灣之茶樹品種」原作者為原平鎮茶業試驗支所技師井上房邦先生,原始資料來自於1921年(大正十年)六、七月出版「臺灣之茶業」第五卷第四、五號。
本表資料顯示,1914年(民國3年)臺灣茶樹栽培面積合計38,118甲,其中包含臺北12,336甲、桃園18,998甲、新竹5,672甲、臺中543甲、南投443甲及宜蘭230甲。栽種品種比例則以青心(48.5%)為最多,其次依序為黃柑(18.5%)、蒔茶(14.1%)、大葉烏龍(6.8%)、大冇(1.6%)及小葉(1.0%),其餘品種(如枝蘭、軟枝等)則低於1%。
部分重要品種描述節錄如下:
(1)青心:別名烏龍、軟枝烏龍、種茶,分布於當時臺灣省各茶區,栽培面積最廣,約佔總面積之一半,以文山郡、海山郡、桃園郡為主產地。品質優良收量亦多,故栽培面積最廣。其中表列之黃心、軟枝、烏葉、種茶均係青心烏龍種。
(2)黃柑:以竹東、新竹、大溪三郡為主產地。
(3)蒔茶:為最早引進,即大陸移民臺灣時引進者,如桃園郡龜陵庄舊路坑者有百餘年歷史,分布於當時臺灣省各茶區,其中以淡水、新莊、桃園、苗栗及豐原等郡為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