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外星寶寶回收桶」為《人類世界垃圾的八大秘密。淨灘時最多的不是塑膠袋而是……》創作過程中輔助說明人類歷史發展中與垃圾、環境保育等相關議題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重繪呈現。
1989年,還不太習慣資源回收的臺灣,從荷蘭引進了「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當時,環保署還舉辦資源回收桶外星寶寶命名活動,誕生出紙類回收的「藍博士」、鐵鋁罐回收的「黃金鼠」、玻璃製品回收的「翡翠蛙」、以及塑膠回收的「紅辣椒」,被稱為「資源回收四戰士」(不過,由於環保署擔心會有民眾將菸蒂丟進資源回收桶而引起火災,故臨時決定不引進用來收集紙類的藍色外星寶寶,故後來街頭上只出現了黃、綠、紅三個顏色的外星寶寶,獨缺「藍博士」。 )──然而,不同顏色、不同種類,外表雖然可愛亮麗,卻一點也不實用:由於它們太高、太大、又太貴,最終只用了三年就被淘汰,消失在臺灣人的視線之中。然而,資源回收的精神卻也因此被傳承了下來,現在,我們還是能見到以顏色區分種類的各種回收垃圾桶,就是以外星寶寶的概念為出發點所設計出來的產品。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