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塑膠袋」為《人類世界垃圾的八大秘密。淨灘時最多的不是塑膠袋而是……》創作過程中輔助說明人類歷史發展中與垃圾、環境保育等相關議題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穿插呈現。
在沒有塑膠的年代,無論是梳子、鋼琴鍵、骰子,甚至是風靡上流世界的撞球,各種各樣的商品,都要靠象牙製作。為了減緩這場生態危機,十九世紀,化學家海厄特(John Wesley Hyatt) ,以「賽璐璐」這種塑膠取代了象牙;而後為了取代當時被認為是不環保的紙袋,塑膠袋被發明。然而今日,塑膠的出現卻造成另一個環境危機,而大象危機仍然不見好轉:塑膠製品不僅沒被人類重複使用,而且還難分解,甚至會化作微粒隱藏在海洋生態中,讓許多海洋生物體內的塑膠微利越來越多,而人類則再透過食用海洋生物,吃下許多塑膠,在「食物鏈累積」的狀況下,人類丟棄的塑膠垃圾反而以更多的數量再回到人類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