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其門種茶數以烏龍式製作特色紅茶後之茶葉與茶湯。
臺灣主要栽種小葉種茶樹,在春、秋及冬季採摘製造包種茶或烏龍茶;夏季若製成包種茶滋味苦澀,香氣不揚,茶農大致上不採收,留養枝條培養樹勢;但相對地,紅茶則以夏秋季茶菁原料製成之品質最佳。若能充分利用夏季大、小葉種茶菁原料研製新茶類,可有效提昇茶葉附加價值。
本計畫於2006-2007年(民國95年至96年)由財團法人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贊助研究經費,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夏季大小葉種茶菁原料,結合烏龍茶與紅茶製程,加速茶葉氧化發酵,促使各項化學成分順利轉化,使產製特色紅茶之滋味濃稠甘醇及帶有花果香,兼具烏龍茶與紅茶兩種茶類之特色。
適製品種篩選試驗結果顯示,以臺茶12號、水仙、武夷、FKK-22 (2008年命名為臺茶21號)、祁門選育新品系(2018年命名為臺茶23號)、B-65-37-85-1等品種(系)經攪拌處理後,香氣與滋味之品質可獲得提昇。但茶菁採摘經適度萎凋後,因芽尖含水量降低,攪拌後白毫會有部分脫落現象。本製程所製造之紅茶品質,經沖泡後茶湯水色加深,水色明亮度較佳,菁味也可藉由攪拌處理明顯降低,香氣轉甜香,滋味濃稠度提高(大葉種茶湯會有凝乳現象)。但經攪拌處理後,若茶菁萎凋率太低(含水量高),攪拌後會有「積水」現象,茶湯表現會較苦澀。揉捻發酵過程以不超過四小時為原則,發酵時間太長,茶湯偏暗偏酸,香氣低沈不揚,滋味鮮爽度也降低。
茶葉化學分析結果顯示,攪拌處理後總多元酚類與總游離胺基酸隨攪拌後靜置、揉捻與發酵時間的延長而明顯降低。攪拌處理後咖啡因含量各品種大致處理間差異不顯著;未經攪拌處理之可溶份含量較攪拌處理高,攪拌後各項氧化酵素活性增加,參與茶葉各項化學成分轉化,消耗部份能量,使茶葉的內容物減少,可溶份含量隨之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