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此張照片拍攝地點未知。一座濱海村落中,村莊居民們除了捕魚以外,也將附近的平地開闢成農田,漁業及農業並重。在工作告一段落後,農民佇立在農田附近休息,手裡拿著一些農具。在農民附近的農田皆尚未整理,田中仍滿是作物採收後殘留的殘莖,在遠處則可見一片農田滿是秧苗,應是農民專門用來培育稻秧的「秧田」。農民們在栽種水稻時,並不會直接在農田中播種,而是會先在其中一塊農田播種培育秧苗(此塊農田稱為「秧田」),等到其他農田整地完成後才陸續將秧苗移種稻農田中,如此一來農民將可以控制稻子在農田中生長的密度及排列,通常會使用俗稱「輪仔(正條密植器)」的農具在田裡面畫線,且會從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畫線,垂直相交的點便是種植稻秧的地方。藉由上述的方法,稻秧就不會太過密集,避免了稻秧相互競爭養分,而有序的排列則利於往後的維護及收割。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