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1999年(民國88年)及2019年(民國108年),位於彰化縣二水鄉。三百多年前(1709-1719年)(康熙48年-58年)清施世榜先生集資開鑿人工圳渠(現彰化縣八堡圳),欲引濁水溪水來灌溉彰化平原,惜因濁水溪瞬息萬變的水流特性,屢次引水失敗。施氏苦思不得其法來引水,幸經一位老先生授予圖說及教導他土工法(堰堤築成法,即今籠仔篙施工法),終於順利引水成功,將昔日的荒漠變成萬畝良田,生產珍貴的稻米美食,養活無數生民,創造彰化平原成為台灣最大的穀倉。
台灣自古以農立國,八堡圳豐沛的水源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基礎,沒有林先生指導的籠仔篙引水技術,就沒有今日彰化縣的富庶繁榮!可惜近年因機械化水利施工法的改變,早將這種藉助人力紮竹籠置石頭的工法給淘汰了!如今整個台灣島已不見石苟群的蹤跡,而〝石苟的故鄉〞-二水鄉能紮石苟的耆老也僅剩少數幾位,所以依文化保存的數據論,這項流傳三百多年的石苟技術及文化已即將失傳!
欣見林先生廟所在地的源泉社區,能聘請鄉內耆老親自示範石苟施工法並講解引水技能,期待這是傳承這項古老技能的契機,更期待於刺仔埤圳取水口能看到真正的引水石苟群早日重現。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