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十五份遺址現形記」光碟

1928年4月,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為建校舍整地,在公館附近的蟾蜍山取土填充基地,發現了巴圖形石器,當時在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任教的移川子之藏教授循線找到遺址,並且在1934年發表相關論文,將石器依照紐西蘭毛利族所用巴圖(Patu)將之定名,並將遺址依地名十五份庄命名為十五份遺址,但是十五份遺址在移川子之藏教授過世後隨即遺失。

2006 年,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資深學員鄭景隆獲贈一批巴圖形石器及石製網墜,並透過挖掘者尋獲十五份遺址。隨後,文山社大周述蓉老師與鄭景隆先生帶著這批石器四處奔走,經由考古界的學者專家黃士強教授與劉益昌教授協助鑑識,確定該批石器是十五份遺址的巴圖形石器,其出土處就位於現今的景美運動公園。經過一連串的緊急行動,由周述蓉老師與鄭景隆先生向台北市文化局申請認定為遺址,後經文化局邀請專家學者至現場勘查,以疑似十五份遺址結案。之所以加上疑似乃因現址為公園而無法再確認出土處。

這份十五份遺址現形記資料光碟片是由台北市文山社大於2007年11月20日發行,內容包含十五份遺址的發現始末與意義(文章、演講錄影、電台訪問錄音)、遺址認定會勘現場影像紀錄,以及平面媒體報導。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台北市文山社大
  • 創作者
    台北市文山社大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7/11/20
  • 媒體類型
    光碟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