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的活化萃湖計畫後,文山社大濕地生態探索工作坊的學員每學期固定都會進入萃湖棲地維護,如設置人工浮島以增加生物多樣性,及移除外來強勢植物與生物,如象耳澤瀉及泰國線鱧及吳郭魚。另配合公園處更新工程,自2015年7月起到2016年5月共策畫13次以上大型的棲地營造行動「找回萃湖美力」,營造生態庇護池、移除強勢的外來生物,並調整底泥位置,讓池中生物能夠在工程進行中存活,並改善萃湖中湖水的含氧量、保護邊坡及創造棲地多樣性。本活動超過600人次來自臺灣各地的志工參與,除了活化萃湖的生命力,也減少公園更新工程對萃湖的衝擊,並讓萃湖下池擁有更好的水環境。2016年社大亦正式認養萃湖之生態復育工作,並設立水水萃湖志工隊。之後每年隨著社大濕地生態課程有四次大型棲地維護日,並配合每週兩次的福壽螺移除及每兩個月一次的金魚藻移除。
目前萃湖的生態環境大幅改善,2016年4月起每春、秋兩季已有不少螢火蟲飛舞其中,白腹秧雞、臺灣藍鵲、鳳頭蒼鷹等也仍持續流連於此。2017年4月由水水萃湖志工協助引導與螢火蟲相會的市民就超過上萬人次,2018年更是超過2萬7千多人次。在人潮湧入的情況下如何持續守護棲地進而優化,是近期前需要面對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