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為建校舍整地,在公館附近的蟾蜍山取土填充基地,發現了巴圖形石器,當時在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任教的移川子之藏教授循線找到遺址,並且在1934年發表相關論文,將石器依照紐西蘭毛利族所用巴圖(Patu)將之定名,並將遺址依地名十五份庄命名為十五份遺址,但是十五份遺址在移川子之藏教授過世後隨即遺失。2006 年,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資深學員鄭景隆獲贈一批巴圖形石器及石製網墜,並透過挖掘者尋獲十五份遺址。隨後,文山社大周述蓉老師與鄭景隆先生帶著這批石器四處奔走,經由考古界的學者專家黃士強教授與劉益昌教授協助鑑識,確定該批石器是十五份遺址的巴圖形石器,其出土處就位於現今的景美運動公園。經過一連串的緊急行動,由周述蓉老師與鄭景隆先生向台北市文化局申請認定為遺址,後經文化局邀請專家學者至現場勘查,以疑似十五份遺址結案。之所以加上疑似乃因現址為公園而無法再確認出土處。
本書是十五份遺址文物研究的大眾讀物,作者為鄭景隆、郭士榛及周述蓉,於2012年出版。出版單位文山社大希望一一呈現十五份遺址的重要性、彰顯的區域人類活動史、遺址文物科技考古的經驗知識,讓關心台灣史的大人小孩都能進入那以巴圖做為生活物器、以網墜改善生活品質的史前時空,共享屬於台灣這塊特有土地紋理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