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重林氏古厝(崇德居)—公媽廳遠觀

崇德居公媽廳遠觀,前有大埕三重區的幾處大祖厝,鄰近有許多不同姓氏的傳統三合院祖厝,都是「唐山過台灣」時期來台灣開墾後定居下來而產生的,如最有名的三重第一文人李種玉出生的三重埔大竹圍(大同北路一帶),除李厝外,更有三塊同宗親的陳厝、還有邵厝、黃厝、汪厝、以及三張林厝、六張莊厝(三重鎮長莊根藤古厝),同時,年代悠久的大竹圍還有不同姓氏族群同住附近,如人丁較少居住一條龍式的連、蕭、戴姓住宅,不同的姓氏族群同住在大竹圍,但迄今三重大古厝已不復見;屈指可數,僅存自強路四段鄭宗藝市長的鄭氏古厝、分子尾葉氏古厝,力行路游厝(已拆公媽廳)及後竹圍街的林氏古厝等,其中以林氏古厝保留最完整。

三重埔不同地區的聚落,世代大都以務農維生,民風淳樸,兩百年多來大家沒有爭鬥和睦相處。三合院的埕是稻米收成後曬穀的場所也是親屬運動聚集的場地,民國50年(1961)以前大部份都還是三合院聚落,三合院台語又稱大瓦厝,是台灣的傳統住宅,主要形式是由廳堂與左右護龍及廂房組成,其特點是所有房舍正面都朝向中庭呈ㄇ字形。整體古厝最重要之處非公媽廳莫屬,廳堂安奉神明與祖先牌位的公廳,護龍與廂房由親屬居住,三合院的大埕是稻米收成後曬穀的場所,也是親屬運動聚集的場地,三合院最大的功用是凝聚族人的親和力,並有互相照應各住家的防衛功能。當然三合院住家的成員,都是有血緣關係同一位祖先傳承的宗親,每逢年節或作忌(祖先逝世紀念日),時間一到大家不約而同把煮好的菜飯端到公廳祭拜,香爐插滿子孫的香火,長長的供桌上擺滿了雞鴨菜餚,金銀紙錢,這是緬懷祖先德澤,慎終追遠傳統孝道的美德。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林瑞昌
  • 取得方式
    翻拍
  • 資料來源
    林瑞昌
  • 撰寫者
    蔡棟雄
  • 創作者
    林瑞昌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0/3/11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林瑞昌
  • 時間分期
    民國14年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