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打掉圍牆藩籬的地景變遷

照片拍攝於2019年,這是位於板橋浮洲區自2018年改建後的中山國民小學大門,沒了圍牆,與鄰近的合宜住宅之間的相連道路敞開,學校與社區間的空間關聯更緊密。板橋浮洲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大批軍眷被安置於此,而1958年為軍眷孩童所設立的中山實驗小學是早年眷村居民的回憶,1970年後的眷村改建拆遷,以及榮工處、退輔會、台北紙廠等公務機關的空間地景仍停留在圍牆隔離的威權美學形式,圍牆上仍可見不同的標語,學校、機關入口的蔣公或國父銅像彷彿記憶中的日常。但隨著解嚴後的思潮解放,威權形象的美學觀被重新審視,板橋社區大學就曾以去除圍牆的藝術行動提出大觀國小與華僑中學間的社區秘密通道,每一點的行動都相互影響著居民和建築思維。圖中穿過六十年如今的中山國小少了圍牆,面向社區開放的空間意象與生活的思維息息相關。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張蕙雯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